在知道明使断然不肯一下子接受这七个议和条件之后,丰臣秀吉就开始开始思索如何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他要求玄圃灵三在下一次谈判中,一定要让明使答应与东瀛和亲并割让朝鲜四道。
而底线则是答应和亲。
玄圃灵三则从其中听出了别样的意思。
朝鲜四道(位置大概是现在的韩国)在秀吉太阁的心中,恐怕还没有和亲来的重要。
这并不是说明了秀吉太阁贪恋美色,而是和亲在东瀛有着更多的意思。
古代东瀛的和亲政治是一种通过婚姻联盟来巩固和扩张家族或政权利益的策略。这种策略在东瀛的封建社会中尤为常见,其背后的原因既复杂又直接。对于庞大的家族或政权来说,婚姻被视为一种强有力的纽带,通过与其他大型家族或政权联姻,可以巩固和扩张自己的利益。这种策略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和亲政策,其中婚姻双方往往成为政治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当双方实力均衡时,这种联姻可以形成更大的权力体或经济实体;而当实力不均时,近亲结婚则可能被用来平复内部矛盾,维护家族或政权的稳定。
就如同现在丰臣秀吉的继承人丰臣秀次,就是丰臣秀吉和外甥,后来被收为养子。
而秀次的母亲,则是丰臣秀吉的姐姐日秀尼。
因此在这样的模式下,迎娶大明公主,在东瀛的政治格局上足以形成丰臣秀吉和大明联姻的政治表相,无论事实如何,留下一位大明公主作为主母,都足以让秀吉老来得子的“阿拾”力压丰臣秀次,稳住继承局面。
玄圃灵三在心中叹了口气,允诺离开了。
“随着“阿拾”的出生,太阁阁下与秀次阁下之间的矛盾,终究还是要展开了。”
“而获取朝鲜四道这样的能够为整个东瀛攫取的巨大利益,恐怕在太阁心中,也没有他的继承问题来的重要吧。”
次日谢用梓、徐一贯等人再次来到沙地法阵处,今日他们将直接与丰臣秀吉的全权特使玄圃灵三进行第三次笔谈。
玄圃灵三书道:“不行婚嫁,何以示出诚意?再者,朝鲜八道中的四道已按照大明皇带的要求还朝鲜国主,剩下的四道就应当划归东瀛。盖上大明皇帝的印玺,分清疆域。现今缔结婚姻,中分朝鲜这两个要求,若都不能满足,那么和议大事就难了”
顷刻之后,吴形则是接了郭百户递过来的条子,在沙地上书写道:“我等奉命出使,只因朝鲜乃我大明属国,为其排忧解难。承蒙贵国收兵釜山,可见确有通好之意。至于婚嫁,决不可行;而中分朝鲜,亦不可行,朝鲜既是大明属国,那么朝鲜的八道也全大明所属。如欲中分朝鲜,那将置朝鲜国主于何地?若依太阁殿下所想,那我大明有什么必要救援朝鲜?今救朝鲜,却反而中分其土,那就是我大明不仁不义,如此还怎么做天下人之主?”
片刻后,郭百户又递过来一张条子,吴形看着笔迹,知道这是沈惟敬的字迹,于是他不等沙地上的回复,就继续写道:
“太阁英雄之名也已闻名远近,现在夺朝鲜土地,徒增不义之名,又有何好处?现两国为同好和议,太阁从朝鲜撤兵保全朝鲜黎民,则太阁威义仁德必然扬名后世,岂不更好?万望高僧转告太阁知晓,如果太阁一定要取朝鲜四道,也容我等归国上奏天子,倘若不允。。。。。。”
吴形另起一行,重重的写下了七个大字:
“勿谓言之不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