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win系统想要正规渠道进入夏国,也是进行过安全审核。
甚至成立了特殊部门,审核了所有源代码。
为了夏国市场微软其实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将来联合夏国开发属于夏国版本的系统,这项工作进行到了最后,不过因为特殊原因被叫停,最终项目搁浅。
只不过这些事没有宣传,普通人不太清楚。
陆恒将盘古系统,人工智能测试的事都交给公司,他主要攻坚生物芯片的事。
时间有些紧张,也不能拖延太久。
进入闭关状态后,陆恒就发动所有生物芯片,结合现有条件,计算可行方案。
对比普通科研人员搞科研,陆恒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无数副脑,这些副脑的算力都很强大。
就像海外人工智能靠着数据训练,最终可以计算找到全新的药物结构一样。
陆恒的副脑结合陆恒现有条件,很快得出可行的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利用植物来生产生物芯片。
准确的说是进化改造一种半植物半动物的生物。
而这个半植物半动物的概念,目前伴随人类科学家对生物的研究,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
最初对这个定义是,植物就是植在那里不动的生物,动物就是到处动缓的生物。
但是,科学家又发现真菌和植物的区别以后,又改口说,植物是通常不能移动或者移动能力很弱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动物是通常移动能力较强的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而是靠捕食别的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
可后来又发现,很多生物符合以上的定义。
比如许多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既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又能捕食其他生物。
它们大多是浮游生物,最后科学家就把这些单细胞真核生物泛泛而谈地称为原生生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所谓的原生生物中,有的接近动物,有的接近植物,但是更多说不清楚。
大部分自养的原生生物都被一股脑扔进了“藻类植物”。
后来科学家又发现很多藻类展现出强烈的动物的特征。
这下只能取消“藻类植物”的概念,然后把藻类作为一个严谨的分类单元废除,仅仅作为一个习惯性的统称。
我们现在所谓的藻类当中,除去绿藻,红藻、灰藻和隐藻外,大部分和植物相去甚远。
以上类群因为和植物类似,而被统称为泛植物。
其他的藻类,都不像是植物。
如甲藻,研究藻类的科学家叫它甲藻,研究原生生物的科学家叫它囊泡虫。
如裸藻,研究藻类的科学家叫它裸藻,研究原生生物的科学家叫它眼虫。
它们中的某些类群具有鲜明的动物特征。有个叫Erythropsidinium的甲藻,能发射尖刺,刺杀别的单细胞生物,明显是积极的捕食者。
所以但凡是原生生物,同时具备自己合成有机物和捡吃或捕食现成有机物能力的,都可以称之为半植物半动物。
陆恒选择半植物半动物当做生物芯片生产的进化模板,自然是因为这类生物获取能量的方式更多样,效率会更高。
假如一棵树,它又能光合作用,又能吃别的生物。
肯定比单纯只光合作用的树获取能量更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