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拒绝了。
大义凛然地拒绝了。
他勃然大怒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同时辅之以夸张的身体语言,吓得诸葛瑾抱头鼠窜。
拐点就此出现——孙权终于下定决心以武力夺取荆州。这一方面是谋取霸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他和他的儿子出气——关羽称孙权的儿子为犬子,那不等于骂他是狗吗?
孙权决定让事实来说话:谁是虎,谁是犬?
谋士步骘却想到了一个成语。
火中取栗。
他担心孙权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只是帮助曹操火中取栗。但孙权很显然并不在乎——在这个世界上,火中取栗有两种取法。一是为他人,二是为自己。
孙权自信是后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不惜烧伤一只手。
步骘却笑了。
阴笑。
因为在他眼中,其实出现了两只手。一只是孙权的,另一只则是曹操的。
他要把曹操拉下水。
准确地说是拉到火堆中。
步骘告诉孙权,现在曹仁屯兵于襄阳、樊城,走旱路可直取荆州。为什么不取,却让主公您动兵?只此一端,便可见其狼子野心。我看现在不妨这样,先派人去许都见曹操,让他命令曹仁走旱路先起兵取荆州,关羽就会趁机起荆州之兵取樊城。关羽一动,我们也动,抢在曹仁之前暗取荆州。如此,大功告成。
孙权当然乐从其议。虽然步骘的计谋实在是钩心斗角了一些。只是这样的时代,谁不钩心斗角?人人都在计谋中生存,个个都有弯弯肠子,血腥往往在曲径通幽处,可大局如此,也只能是捂着鼻子向前走了。
更何况是他孙权。腥风血雨看惯的孙权。计谋堆里滚出来的孙权。要是哪一天少了钩心斗角,呵呵,他还真是不能适应呢。
后来的事实都按步骘设想的往前推进。
曹操派了满宠去往樊城协助曹仁出兵,而关羽也起兵拿下襄阳,目标直指樊城。
接下来的战争对关羽来说那真叫一个酣畅淋漓。捉了于禁,斩了庞德,重挫了魏兵,很有挥兵直指许都的意思。
曹操怕怕了。
他想到了两个字——迁都。
司马懿却觉得人世事大多是自己吓自己。人走退路很多时候不是无法前进,而是没有找到前进的路径而已。
一个关羽就能让大名鼎鼎的曹操吓得要迁都?不,历史不是这么写的。
司马懿认为,历史可以更好看,历史应该这样来写,那就是派人去东吴说服孙权,令他暗暗起兵跟在关羽之后,搞一个前后夹击。事平之后,可许诺割江南之地给孙权,这样樊城之危就可以自解了。
曹操想了一下,觉得历史似乎也应该这么写。否则,关于他的传记部分就太不好看了。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开头,却加了一个屁滚尿流的结尾,无论如何,不是有志之人该有的结局。
但是,孙权却不想做曹操剧本里的配角。
他想按自己设计的剧情往前走。
或者说他只做主角,不做配角。
孙权的目标很明确,拿下荆州。
趁着关羽出兵围住樊城之时。
他命令驻守陆口的吕蒙乘虚而入,有所作为。
吕蒙却发现自己不可能有所作为。
因为关羽做了一件事:在荆州沿江上下设了N座烽火台,随时可以预警。
也就是说,他虽然出兵围住樊城,但随时可以回防荆州。
只要烽烟骤起。
另外一个令吕蒙心凉的发现是,荆州城内军备齐整,很有严阵以待的意思。
也就是说,漏洞没有了。
人世间最悲凉的事是对手没有漏洞。
当然,比这还要悲凉的事是对手没有漏洞,自己却漏洞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