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意识培育起来非常之难,因为从具体事件的当时来看,人总是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点上,他只能了解到相对有限的信息,知道有限的相关者,了解有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只有局部。现在,他要从局部去展望全局,想象全局,把握全局,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
它除了要求你的能力外,恐怕更重要的是要求你有一种心态——一种超然的心态。将自己从具体事务的泥淖中拔身出来,超脱于具体的事件之外,从而可以高屋建瓴地观察和分析整个事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因为你自己在山中,所以反倒不知道山的真正面目。也正是因为你陷在具体的事件中,所以反倒不知道整个事件的样貌。
* 42 *
《人道》 第三部分
我与自已(7)
这种超然的心态要求你忘记自己的利益,忘却你自己,做到无我,同时又要将自己的利益考虑进去,是一种似出实入、似无实有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俗话说:事不关心,关心则乱。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在里面,怎么能轻轻松松地就忘却呢?只能说是慢慢来,尽量做到能够少考虑一点自己的利益。我们可能做不到“八风不动”,但最低程度,不能贪。去贪,然后去嗔,然后再几乎可以从容镇静、心平气和地看待整个事件,看待自己在其中的利益,获得全局的感觉,把握大局。
;八风不动,一屁过江
苏东坡自从遭贬谪后,与三教九流都有来往,其中,在佛道方面,来往密切的是佛印禅师。两人经常斗智斗机。
一日,苏东坡写了一首诗,命书童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给正在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
诗是这样写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禅师看后,当即批示“放屁”两字,嘱书童携回。苏东坡看到批示后大怒,立即坐船过江责问佛印禅师。
佛印对苏东坡说:从诗来看,你的修养已经很高了,既然八风都吹不动你,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一听,默然无语,自叹修养还不够。
八风,是指哪八风呢?
佛家将个人生活中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称为八风。因为它们能影响人的情绪,吹动人的身心,故形容为风。当一切顺心顺意时,就会感觉欢喜快乐;当处于逆境中时,就会苦恼惆怅。人都是要受到这八种境界风的影响的。
称:各种各样的称赞,说你的好话,夸奖你,吹捧你,维护你,也就是一些甜言蜜语。让你高兴,给你欢喜。
讥:冷嘲热讽,讥笑你,看轻你,让你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使你生气,让你烦恼。
毁:流言蜚语,毁谤中伤,无中生有,破坏你的信用,将你的人品说得一钱不值。给你打击,让你受阻。
誉:宣扬你的功德,颂扬你的贡献。捧你的场,让你得意。
利:金钱物质,各种利益,有的是作为礼品,有的是当做供奉。让你受利,给你利益。
衰:减损你所有的,破坏你应该得到的,将要成功的事业突然垮了台,已经有的资源忽然就消失了。使你贫困,让你衰微。
苦:身体遭受侵害,心灵烦乱,各种恶的因缘困扰着你的生活,各种恶的境界折磨着你的身心。使你艰难,让你受迫。
乐:随心所欲,顺适安乐,有物质上的享受,也有心灵上的满足。使你欢欣,给你快乐。
* 43 *
《人道》 第三部分
生命是只有一次的戏剧(1)
你的生命是只有一次的戏剧,在这个舞台上,你是永恒的主角,在一定程度上你也是导演,可以选择其他配角和故事发展进行的过程。对于不满意的地方,你可以无数次地重来,可以NG无数次。但是,要记住,你的戏剧的胶片长度是有限的,你重来得越多,NG越多,其中有意义的长度就越短,你的戏剧的精彩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不再能吸引别人。
钟说:非常感谢曾公、雪翁与我的对话和给我的教诲,在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行为和思想上,这些教诲和看法必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在,我想问曾公、雪翁最后一个问题,希望两位看在我求知若渴的份儿上,原谅我的冒昧和直接。
雪翁,您从钱庄的一个跑腿,成为胡财神,又从财神而最终破败,您认为自己最终破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能够重来一次,您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避免自己的败落?
胡言:我从一个钱庄的跑腿成长为财神,我想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很多事情碰巧发生的结果。如果是从我自身来说,我觉得靠的是我的眼光、对人情的熟透和朋友无保留的帮忙。我的眼光使我有能力看得比别人更准、比别人更远,因而更能把握全局,统一管理;我对人情的熟透让我在与各色人打交道的时候轻车熟路,能想到各色人的需要,不只是为自己着想,而且为别人用心,这样就为我赢得了很多的合作者和朋友;朋友对我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帮助使我能够突破我自己精力和时间的局限,利用更大范围的资源,借助其他人的才能,创出意想不到的天地,成为财神。
但是,我终究没有能够逃脱破败的结局,回想起来,原因有很多,但是,仔细想想,还是自己书读得太少的缘故。
钟说:竟然是这个原因。雪翁,说实话我觉得有点意外,不是说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么,以您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应该说文章很好、学问很高了,足可以弥补您读书少的缺憾吧。而且,我们还有一句话,是说最无一用是书生,您还正是我们这句话的有力证据呢,您怎么会觉得吃亏在书读得太少呢?
胡言:如果是与人交往,则对人情世故的熟悉,可以稍微弥补书读得少的缺陷,但是,如果是与自己交,要提升自己的层次,则务必要多读书,从思想和精神的高度来武装自己。你们所说的最无一用是书生,说的恐怕是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书生吧。
由于书读得少,我很不相信月盈则亏的道理。在面对具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