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行色匆匆,没有留意一下身边的人和事,那就有可能一生都这样匆匆忙忙的疲于奔波。当然并不是叫你事事留意,而是有意识的注意一下与你有关的行业,也许就在不经意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创意,往往不要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有时,只要一点小小的改变,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995年,格力公司的朱江洪在美国看到可口可乐售货机的颜色很艳丽,一时间就产生了灵感,“格力”因而设计出了一个获得专利的新产品“灯箱柜机空调”。这种空调一扫几十年来的“空调冷面孔”:柜面上风景如画,“瓜果飘香”,在原来的使用价值中又增加了几分美感。
朱江洪的这一“触景生情”,就让空调的“脸”发生了变化,格力的彩面柜机空调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价值高出三百多元。这种空调在国内外市场都很畅销,而且还因为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竞争对手,一举成为该公司上百款空调中利润率最高的。
从日常生活中产生创新灵感的例子很多很多,人只要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更多的发明创造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不要以为创新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不要以为现在有那么多的创造发明,自己已经“无新可创”了。只要你留意一下身边的人和事就会有许多好事。这自然不是教人等着天上掉馅饼,因为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在21世纪,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创新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我们应该清楚,科技是创新的根本,观念是创新的先导,需求是创新的动力。要想创新,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思路清楚了,心细了,什么事都好办了。人只要不把自己画地为牢圈在那里,自然会捕捉到很多成大事的机会和信息。
“小改变”,因其小常被人们忽略;然而它却造成了大难题,常常会给人们带来大麻烦。有成就的人善于在“小改变”上进行创新,从而使局部得到很大的,有时是彻底的改观。
日本东芝电器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几万名员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公司领导人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颜色。这一建议引起了公司领导人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板起一副统一的“包公脸儿”了。
这一事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这种小事情,就开发出了一种面貌一新、大大畅销、竟使整个公司因此而度过了难关的新产品。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何等巨大!而提出这一设想,既不需要渊博的科学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呢?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器公司,在以往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竟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呢?看来,这主要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它的颜色就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作过这样的规定,而它在漫长的时间里已逐渐形成为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就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这样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成为一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人们在电扇设计和制造上的创新思考。
很多传统观念和做法,不仅它们的产生有客观基础,它们得以长期存在和广泛流传,也往往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理由。一般来说,它们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积累,值得后人继承、珍视和借鉴。但也不能不注意和警惕,它们有可能妨碍和束缚我们的创新思考。
在实践中找灵感
在小事上找到创新的灵感而取得成功的人有许多,那么他们的灵感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灵感产生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由一些细微的生活小节所引发的。
廖基程在工厂劳动时经常看到:由于大部分零件的精密度都非常高,为了防止零件生锈,工人们都必须戴手套进行操作,而且手套必须套得很紧,手指头才能灵活自如,这样一来,戴上脱下相当麻烦不说,手套还很容易弄坏。
为此,他常想,难道只能戴这样的手套吗?能不能改进一下?
有一天,他在帮妹妹制作纸的手工艺品时,手指上沾满了糨糊。糨糊快干的时候,变成了一层透明的薄膜,紧紧地裹在手指头上,他当时就想:“真像个指头套,要是厂里的橡皮手套也这样方便就好了!”
过了不久,有一天清早醒来,他躺在床上,眼睛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头脑里突然想到:可以设法制成糨糊一样的液体,手往这种液体里一放,一双又柔又软的手套便戴好了,不需要时,手往另一种液体里一浸,手套便消失了,这不比橡皮手套方便多了吗?
他将自己的这一大胆想法向公司做了汇报,公司领导非常重视,马上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把廖基程也从生产车间调到了这个组里。经过大家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这种“液体手套”。
使用这种手套只需将手浸入一种化学药液中,手就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罩住,像真的戴上了一双手套,而且非常柔软舒适,还有弹性。不需要时,把手放进水里一泡,手套便“冰消瓦解”了。
灵感的光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它的不期而至,我们不仅要有一种敏感和警觉,而且还要让潜思维尽量发挥作用,因势利导,使其形成水到渠成之势,不矫揉造作,于平平淡淡中等待它绽放出美丽多姿的倩影来。
美国一家化学公司的科技人员,查文献,找资料,忙得不亦乐乎,为的是完成一项科研成果:用什么方法去掉旧家具或墙壁上的油漆。大家先后提出了很多办法,结果都不太理想。
其中一个工程师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思想开了个小差,走了神,回忆起儿时的情景,每逢过节或有喜庆的时候,小伙伴们一起燃放鞭炮,导火索一点燃,噼里啪啦一通震天响,裹鞭炮的纸被炸得漫天飞舞,铺天盖地。这时他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是不是也可以在油漆里放点炸药,当需要油漆剥落时,用炸药将油漆炸掉呢?他把这一想法对大家提了出来,大家听后都笑了。这不是孩子们天真的想法吗?
这位工程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后来他沿着这条思路不断地探索、研究、改进,终于发明了一种可以加入到油漆中的特殊物质,把这种特殊物质加在油漆里,油漆本身的特性不会改变,可当它与另一种试剂接触后,油漆马上从附着物上干干净净地剥落下来。
现实生活中,对面临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不急于求成,不焦躁慌乱,而要做到有紧有松,有张有弛,该休息的时候,就停止思考。让生活沿着旧有的轨道前进,这样就能为头脑中的潜思维加强活动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这时,当你留意到一些能给你带来启发的生活小事时,灵感这位欲语还羞的女神,可能会在瞬时之间,让你一窥她那绝世容颜。
换种思维出奇制胜改命运
创新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点子都是从司空见惯的事情里找出来的,关键是看你会不会换种思维看问题。换种思维你就会有新的视野,更会改变一生的命运。
有一个年轻人,找了很长时间的工作,但没有都已失败而告终。这次,他好不容易在朋友的介绍下,在一家牙膏制造公司得到了一份作杂事的工作,薪水少的可怜。
为了使目前已近饱和的牙膏销售量能够再加速成长,不久,总裁重金悬赏,只要能提出足以令销售量增长的具体方案,便可获得高达十万美元的奖金。
所有人无不绞尽脑汁,在会议桌上提出各式各样的点子,诸如加强广告、更改包装、铺设更多销售据点,甚至于攻击对手……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用的地步。而这些陆续提出来的方案,显然不为总裁所欣赏和采纳。
在会议凝重的气氛当中,恰巧年轻人到会议室为众人加咖啡,无意间听到讨论的议题,不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壶,在大伙儿沉思更佳方案的肃穆中,怯生生地问道:“我可以提出我的看法吗?”
总裁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道:“可以,不过你得保证你所说的,能令我产生兴趣,否则你给我滚出去。”
这位男孩轻俏地笑了笑:“我想,每个人在清晨赶着上班时,匆忙挤出的牙膏,长度早已固定成为习惯。所以,只要我们将牙膏管的出口加大一点,大约比原口径多40%,挤出来的牙膏重量,就多了一倍。这样,原来每个月用一条牙膏的家庭,是不是可能会多用一条牙膏呢?诸位不妨算算看。”
总裁细想了一会,率先鼓掌,会议室中立刻响起一片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