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杨锐能走到哪一步,却不是许正平和富教授能够预料的。
这也是好奇心的主要来源。
图书馆员被两人的眼神看得发虚,连忙翻了本子,道:“77。”
“多少!”富教授的音量提高的吓了自己一跳。
图书馆员悄然降低了八度,道:“77,这是一个多月的总引用数。”
“睡在家里一个月,就收了77个引用?”富教授的内心是疯狂的。
77个引用,如果是博客转载的话,当然少的不像话,但这如果是论文引用的话,那就多的不像话了。
cell的影响因子常年在30到40之间,按照35来说的话,意味着在过去两年,发表在cell上的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数是35篇。
77已经是35的两倍还多了。
如果是和同期的论文比得话,这个数字不知还要增加几倍。
事实上,厉害的论文的引用数往往突破天际,比如,达到绝大多数研究员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500引用。
但是,这样的论文,大多数人都是听说,一年到头,也不见得能出现几篇。
最正常的论文,引用数往往是个位数。
例如杨锐最初发表论文的《生物化学系统生态》,入门级的sci期刊,平均引用数连1。0都没有,换言之,一期二三十篇论文,在两年时间里,加起来的被引用数还不到20!
“我记得,学校对引用数超过10的论文,还想有额外奖励?”许正平忽然记起了这个规矩。
即使在北大,引用数超过10的论文也是不多的,这也是学校鼓励大家发表高引用数的论文,而非低引用数的论文积累引用。
富教授也记了起来,就是有些迟疑的道:“以前都是给老师的奖励,杨锐算不算?”
“让蔡教授头疼去。”许正平笑着填了单子,将《新月汇总》接了过去。
正文 第501章 重复实验
“一个月引用77次呀。”蔡教授望着《新月汇总》哑然失笑:“大家都在拼了命的探索钾通道功能呢。”
“当然要拼命了,下一个做出钾通道功能的论文,几乎预定了顶级期刊的位置,据我所知,《科学》和《自然》都在联络知名实验室,期望能够得到一篇重复性的论文。”刘院长的火鸡笑标志性十足,松弛的喉部软肉抖来荡去,让人能体会到他的得意。
蔡教授呵呵的笑了两声,说:“第二个做出来的还能上s,第三个做出来的怎么办?”
“只要新的通道功能引人入胜,s也不会坚持吧,新颖性这种东西,不能对钾通道一个标准,对阿司匹林一个标准吧。”阿司匹林作为发明了100年的老药,三五不时的还会重新登上顶级期刊,就是因为针对他有一些新的发现。
同样的道理,钾通道具有各项功能,如果是重要功能,自然有登上顶级期刊的机会。
当然,要深入研究钾通道的功能本身,已经超过了杨锐所做的论文的范畴了,但顶级期刊就是这样,引用一样少不了。
蔡教授倒是没有仔细想过这方面的情况,不由自主的点头,道:“让你这么一说,还真的是有机会。怪不得这么多实验室参与。”
“如果大家都争第二,听说有两三家知名实验室参与研究,就该知难而退了。”
“是啊,说明大家都看到了新热点……恩,现在发表论文的,应该就是知难而退的了,有枣没枣,先打了再说,能发表出来,说明老外的期刊社也爱赶时髦。”
刘院长呵呵的笑了出来。
蔡教授则捡着几本比较知名的期刊看了,一会儿,他的表情又严肃了一些,道:“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
“啊?”刘院长没摸准他是说笑话呢,还是正经说话呢。
蔡教授哼了一声,没什么笑脸,但也没什么怒色的摆摆手,道:“几个作者重复杨锐的实验,没找到合适的突变基因,在这里发牢骚呢。”
“发什么牢骚?”刘院长的火鸡笑收起来了,论文不说字字珠玑,至少要字斟句酌的,没有什么论文能发干牢骚。
蔡教授撇撇嘴,道:“现在不是还没人能重复实验吗?他们揪着不放呢。”
“还没有人重复出来?”刘院长重复了一遍,他可不像是蔡教授那么轻松。
科学实验是一定可以重复的,如果说人类文明有哪些不可动摇的基础,这就是了。
两个小球同时落地,不信?你站楼底下看我跳。
海市蜃楼是光线扭曲,不信?你抬头看。
家传古方治癌症?举一个栗子,再举一个栗子,再举一个栗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