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明朝考试制度,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嘉靖十九年(1539
年)正是庚子年。李时珍抱着极大希望,第三次去参加乡试,结果仍然名落
孙山。这次考试的失败,对23 岁的青年人易一次极大的打击。多年的“进土
梦”彻底破灭了。
李时珍三次乡试不中,并非偶然。原因在于他所发表的议论和提供的时
务对策,完全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心意。当时封建统治日益衰落,内忧外患
频仍;资本主义萌芽正在滋长,要冲破封建经济的桎梏;农民要求改变土地
高度集中、租税加重、饥寒交迫的困境,日益增长着愤怒情绪。封建统治者
希望秀才、举人们能为他们出谋献策,扭转社会危机。孪时珍是受剥削、压
迫的平民子弟,不愿意味着良心去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什么救命良方。他熟读
四书、五经,精研典漠训浩,所想的是如何为人民做点事,解除他们的痛苦,
实在没有心思去为统治者想出一套挽救危亡的办法,所以他的答卷一次又一
次地不能入选。
李时珍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挤进候补官员的行列,今天看来,这
并不是一件坏事,反成了促使他献身科学事业的契机。在准备应付科举考试
的那些日日夜夜,献身医药事业的雄心,已在年轻人的心灵里慢慢滋长。他
的青云之志,不在入学中举,进士及第,获取高官厚禄,而是想精研医术,
为人民解除疾苦,为发展祖国的医学药学做一番贡献。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对于入学中举来说,算是白费了,可是却为李时珍
转向医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各方面的知识基础。
首先,通过四书、五经及其他文史典籍的刻苦学习,初步具备了古代历
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研究医学史、药学史,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四书、五经及其注释中,本来包含某些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如
天文、历法、地理、农学、生物、矿物、工艺等。这些科技知识尽管十分肤
浅,很不系统,对科举考试也很不重要,可是对于从事医学、药学研究倒是
不可缺少的。
第三,在应付科举考试过程中,李时珍对于古籍研究、文字训诂、音韵、
考据,以及文章写作都下过扎实的功夫。运用这些文化基础知识,转向医学
研究,足以在科学领域创造出色的成绩。
“祸兮福之所倚”。科举考试的失败,坚定了李时珍献身医药学事业的
决心。1540 年,未来的科学巨人脱离了十多年耗散精力的科举道路,改弦易
辙,向崇高的奋斗目标迈进了。
二、钻研医典精通医术
(1540—1550)
23 岁的李时珍,经受了三次科举考试落榜的打击,终于说服了父亲,告
别了八股生活,向父亲学习医术。经过三四年刻苦学习,经常随父亲临证实
践,逐步掌握医学理论与临证经验。26 岁时开始独立行医。
年轻的乡村医生开始行医,恰遇社会上发生了两桩重大事变,对他的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