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 种。金石部增加26 种,草部增加86 种,果部增加34 种,虫部增加26
种,鳞部增加28 种,其他各部新增数种或十多种。这些新增药物,有的考自
历代本草中有其名未列专条论述者;有的直接从民间收集而来。李时珍新加
的药物,有一些已成为今天的常用药,如土茯苓、半边莲、淡竹叶、丝瓜、
三七、紫花地丁、番红花(即藏红花)、樟脑、白蜡、曼陀罗花、九仙子、
虎耳草等。他对这300 多种新药的研究论述,有首创之功。不可讳言,服器
部有些新增药物实属谬误。如“上元盗取富家灯盏,置床下,令人有子”等。
暇不掩瑜,《本草纲目》对本草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卓著的。
李时珍是卓越的医药实践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是卓越的医药
理论家,善于作理论分析和探讨。《本草纲目》不少地方对药性理论有重要
发展。李时珍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古代名家在药性论断上的矛盾,详加
分析订正:对有些药物的气味,前人未加论述者,作了弥补:对有些药物的
功效,根据新经验作了新规走。特别是发展了药物归经理论,用自己的临证
经验,确定或补充了药物在六经中所归之经,并重视属气、属血的区分。还
总结药性升降浮沉的变化规律,强调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之
性,以适应临床需要。李时珍对药性的充实与发展,大大提高了本草著作的
临证指导作用。
三、增广百病主治药
百病主治药,前代医家曾有研究,李时珍加以扩充完善,列为《本草纲
目》第三、四卷的内容。他同样运用纲目结合的原则,立病证为纲,列主治
药物为目。共立113 颂病证,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每
项病证下面列举数种以至数十种主治药物,以供医家临证选用,按病查药,
一目了然。可供研究,可应急需,科学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百病主治药》
实际上是一部独立的医学著作。其所以将这一部分编在《本草纲目》正文的
前面,主要是为了促进医药结合。它同《本草纲目》的体系相为表里。《本
草纲目》的论述方法是就药论治,以药为纲;《百病主治药》的记述方法是
就病证论药,以病证为纲。二者结合,就药论治,按证寻药,实为完壁。
四、汇编《濒湖集简方》
李时珍善于结合本草研究方剂,每味药物之后,特辟“附方”一栏。《本
草纲目》较之《证类本草》,新增了单方、验方8000 多个。李时珍在访药过
程中,同时注意采方。凡渔夫、车大、猎夫、村野老妪所知道的单方、验方
他都广泛收集。传说他给穷苦人治病时,可以不收钱,患者如果向他提供一、
二个单方,就认为是最好的报酬。李时珍曾经将他收集到的药方,专门编成
一部方书叫做《濒湖集简方》。此书虽已失传,《本草纲目》“附方”一栏,
可以说将其内容基本上保留下来了。《本草纲目》共附11000 多方,比附有
3000 多方的《证类本草》超出两倍以上。其中包括的方剂可大体分为四类:
一是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经典方书中所载的“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