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佛学讲人生 > 四 随分2(第3页)

四 随分2(第3页)

第十,“自爱正见,终不于他令生邪见”。自己喜欢正确的见解,就不要用错误的观念影响别人。“正见”包括正确的观点、知识、信息等。故意用错的东西误导别人,固然不对,但多数时候是无心之失。以为自己所讲的是对的,结果却是错的,不小心误导了别人。“以讹传讹”的现象,生活中所在皆是,人们讲的十句话里面,可能有六句是错的,或者不尽正确。很多话还是出自那些专家学者之口。为了避免误导,在没有把握时,最好三缄其口。

永远别说“你错了”

龙钦巴尊者说:毫无私欲诚心利他语,以悯揭发他人之过失,虽思正意彼心结石因,言谈悦耳即是吾忠告。摘自《龙钦巴尊者三十诫》

龙钦巴尊者说:我们也许不具私心,而是出于情感,真诚地指出别人的缺点,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别人好,虽然我们所言不假,但这会伤到别人的心,引起怨恨。所以,言语婉转,是我恳切的忠告。

龙钦巴尊者显然是一个精通人情世故的人。他认为,善意的提醒带来的可能不是感激,而是对方的不满。如果你直接向对方说“你错了”,那么,对方极有可能会因羞而生恼。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它通常不会造成任何好的效果,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

“你错了”三个字,破坏力为什么这么大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固执己见的毛病。没有几个人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我们多数人都具有武断、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等缺点,所以我们很难向别人承认自己错了。

而且,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错得有理。正如罗宾森教授在他的《下决心的过程》所说: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人们犯了错误时,并非意识不到犯了错误,只是顽固地不肯承认而已。所以,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撞在他固执的墙上。

不论我们用什么方式说“你错了”,不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只要让他听出或看出“你错了”的意思,他就绝不会有好脸色给你!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只会使他想反击,但决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孔子或柏拉图理论,也改变不了他的成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假如对方真的错了,你必须让他承认并纠正错误,也应该回避“你错了”或类似的词语。即使你站在真理这一边,也要用最温和的态度、最委婉的方式让他人意识到自己错了。

所以,你有必要运用一些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到“你错了”这三个字。正如一位智者所说:“必须用若无实有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的。”

有一位先生,花三天时间写了一篇演讲稿,他认真地撰写、修改并润色,其精心程度绝不亚于鲁迅朱自清写一篇文章——据说鲁迅写完一篇文章后,通常要改七遍,而朱自清每天只写五百字。

这位先生认为演讲稿写得十分出色,得意地读给妻子听。妻子认为这篇演讲稿写得并不出色。但她没有这样说:“你写得太差劲了,都是老生常谈,别人听了一定会打瞌睡的!”

这位妻子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她说:“如果这篇文章是投给报社的话,肯定算得上一篇佳作。”换句话说,她在赞美的同时巧妙地表达出它并不适合演讲。丈夫听懂了,立即撕碎了精心准备的手稿,并决定重写。

这位妻子并没有说出任何否定的语言,同样达到了否定的目的,这不是更聪明的方式吗?

假如事情到了不得不说“你错了”的地步,那么,也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和三个要素。

一个原则是:对事情有好处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如《菜根谭》云:“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第一个要素是:让对方明白你的好意。你指出对方的错误,到底是为了贬低他抬高自己,还是为他好?他也许并不明白。所以,你要设法让他感到你的好意。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他;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他会认为你惺惺作态。

第二个要素是: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原则上讲,要在对方情绪比较稳定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人在情绪不正常时,可能什么也听不进去。此外,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以免让他产生当众出丑的感觉。

第三个要素是,不要进行比较。指出对方的错误,要就事论事,不要拿他跟别人比较。“人比人,气死人”,这只会让对方产生强烈的反感。

此外,我们也不妨试着了解犯错的当事人,试着理解他为什么会犯错。这比批评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而这也孕育了同情、容忍,以及仁慈。正如哲人所说:“全然了解,就是全然宽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为了收获某些成果,也是为了收获好心情。

无论别人指责我们的错误,还是我们指责别人的错误,都对好心情没有好处。

既然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执着于对或错,不如圆滑一点,按照对事情和心情最有处的方式来做。

四千年前,古埃及阿克图国王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两千年以前,耶稣说过:“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

换句话说,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敏感,不要执着于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

如果你要使别人同意你,应当牢记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别人的意见,永远别说你错了。”

婆须蜜尊者简介

婆须蜜尊者是古印度北天竺国人,姓颇罗堕。年轻时经常穿着白衣,拿着酒器,在街上到处游荡,或吟或啸,旁若无人,因此人们都称他狂徒。后来遇到北印度禅宗六祖点化,剃度出家,成为高僧。六祖授以衣钵,遂为禅宗七祖。

辩论毫无意义

婆须蜜尊者说: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摘自《五灯会元》

有一次,一个智者找到婆须蜜尊者,说:“我名叫佛陀难提,今天想跟大师辩论佛法的真义。”

婆须蜜淡淡地说:“您只要一辩论,就失去了佛法的真义;您若知道佛法的真义,就不会辩论。如果辩论,终究不是真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