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公鸡在原野上寻找食物。它找到了一颗珍珠,却很生气地说:“我要这个圆溜溜、硬邦邦的东西有什么用呀,我宁愿要一粒玉米!”
男孩明白了,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自己不符合心上人所需。
故事中的女孩无疑是一个聪明人,她很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且能够果断地舍弃、勇敢地追求,她的人生也因此步入了身心合一之境。
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生活方式,也没有绝对错误的生活方式。佛祖视功名富贵如尘土,不能说明功名富贵绝对不是好东西,只能说明这是佛祖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要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心灵,而不要受他人的价值判断所左右,不管他是佛祖还是普通人。我们不能指望用别人的心灯来照亮,只能借别人的思想做火种,点亮自己的心灯。
播下良种,耕种心田
释迦牟尼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摘自《药师经》
在佛经中,佛祖有多种名号:如来、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等,“药师佛”也是佛祖的名号之一,而《药师经》是一部大乘重要经典,因文字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很广。它的全名叫《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唐代三藏法师玄奘奉诏翻译的。《西游记》里的唐僧就是以玄奘为原型塑造的艺术形象。
在《药师经》中,记录了佛祖成佛之前所发的十二个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这句话,是佛祖的第三大愿,其含意是:希望我将来成佛时,用无量无边的智能和能力,使一切众生得到无尽的享受,在物质上没有任何缺乏。
佛祖的其他十一个大愿,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宗旨都是要以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痛苦、引导众生成佛为志愿。如南怀瑾大师所说:“药师佛所发的十二大愿,总归一句话,是‘令诸有情,所求皆得’,要使所有的众生所求都能如愿。这是当初药师佛学佛修行的动机。”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介绍。
佛祖为什么要发此大愿呢?因为成就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都需要受到梦想的激发,都需要一个高尚动机。以造福众生为动机,不仅是品德要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客观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motivation)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动机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与生理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生来就具有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物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温冷、解除痛苦等。第二类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可称为继发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等。包括友谊、爱情、亲和、归属、认可、独立、成就、赞许等。
心理学家还认为,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原因。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强烈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能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你会有意识地去做与目标有关的事,而回避那些跟目标无关的事。因为用心专一,成效自然更大。如果一个人具有强烈的为社会大众造福的高尚动机,他就会不辞艰辛、不计得失、不顾利害,全力以赴,焕发出全部潜能,创造常人望尘莫及的价值。
南朝时期,中国出了一个维摩诘式的奇人——傅大士。大士,是佛家对“菩萨”一词义译的简称,比如观音菩萨有时也被称作观音大士。傅大士凭什么与观音菩萨同列呢?主要是靠轰轰烈烈的善行,而不是佛法修为。
傅大士本名傅翕,二十四岁时,经达摩大师指点而开悟。但他不愿出家为僧,而愿意在凡世救度大众。他说:“熔炉之所钝铁多,良医门前病人多。度化众生,才是我的当务之急,何必耽溺于天堂佛国之乐呢?”后来,他举家搬到河南嵩山,边修佛道边行善事。
有一天,傅大士发现自己开垦的田地里有异响,以为又是山上的野猪来糟蹋庄稼。他与妻子刘妙光赶过去一看,原来不是野猪,而是一个人,正在偷菽麦、瓜果。当地人极痛恨盗贼,抓到了往往装入竹笼沉入江底。傅大士却不想伤害此人,他让妻子回家取来一只大竹篓,对此人说:“你带来的篮子太小了,装不了多少东西。我送你一个大竹篓,省得你多跑路。”说着,夫妻二人把小篮子、大竹篓装满粮食与瓜果,让这个人拿回家。这件事传开后,受傅大士感化,此地的风气为之一变,小偷小摸的事极少发生了。
粱武帝大同二年,江南遇到了罕见的天灾,死亡的阴影笼罩着饥饿的人群。为了救助灾民,傅大士与妻子刘妙光舍弃田地家业,设大法会施斋。但是,灾民太多了,傅家的财产有限,几天功夫便施舍一空。于是,他劝说妻子发愿卖身为奴,以换钱施斋。刘妙光此时已经悟道,毫无难色,说道:“但愿一切众生,因此同得解脱。”
同乡大财主傅重昌的母亲,被傅大士的义举所感动,先出钱五万,买下傅大士的妻子,以助他行善事。一个月后,老人家又将刘妙光送回嵩山,使他们夫妻财聚。
在傅大士夫妇的感召下,当地的佛教徒们纷纷捐献财产,共济善举,终于帮助灾民们度过了灾年。自此之后,傅大士名播天下,很多人拜在他门下学习佛法,梁武帝也慕名请他去讲经。
在普通人眼里,傅大士居然将自家的东西送给小偷,居然卖掉妻子救济灾民,难道是一个傻瓜?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一些人说他很愚蠢。这些人之所以不理解他的行为,主要是两者追求的目标不一样。一般人追求生活快乐,傅大士的目标却是弘扬佛法、救度众生。以目标来衡量,他的事业可以说大获成功了。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都源于最初某个高尚动机。假设人的身体是一片土地,动机就是一颗种子。你这块土地潜能很好,也就是说,你这个人很聪明,智商很高。但你需要在这片土地上种下点什么。为什么说要有一个高尚的动机呢?道理很简单:播下良种才有可能得到良果,种下荆棘又怎么会得到鲜花呢?
在生活中,有的人对生活没有太高要求,只求衣食无忧、开开心心享受生活而已。由于这个目标比较容易达到,所以一旦小有成就,就松懈下来,停止了奋斗。这样,他终身都无法跳出平庸的阶层。
一个人的动机是否高尚,目标是否远大,已经决定了他的人生格局。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日本企业家吉田秀雄则说:“向大的目标挑战。小的目标只会使自己变得渺小。”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以造福天下为目标,他就有了终生绵绵无尽的奋斗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私心,但私利却只能通过创造公益来实现。有的人明白这一点,有的人却不明白。纵观人类历史,从大公达成大私,是创造伟业的必由之路。一个人无论天赋如何、背景如何、资源如何,只要动机高尚,就像佛祖说的,“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冈波巴简介
冈波巴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中的一个大成就者,生于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父亲是一个名医。冈波巴从小随父学医,后出家为僧,曾师从尊者米勒日巴上师。冈波巴一生弟子无数,并着有《成就胜道宝缦集》、《教言广集》等著作,74岁时圆寂。
人生四大可悲之事
冈波巴大师说:此十分难得之清净人身,如果用他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摘自《成就胜道宝缦集》
冈波巴大师的《成就胜道宝缦集》,与其说是一部佛教论着,不如说是一部做人做事的成功宝典。该书总结出了人生十大可悲之事,其中六事是针对僧侣而言,本章节录跟普通人关系密切的四条,以飨读者。《成就胜道宝缦集》原著是用藏文所写,本章以及其他章节引用的原文都是依据张澄基先生的汉语翻译,后面不再一一说明。
第一件可悲之事:干坏事。冈波巴大师说:“此十分难得之清净人身,如果用他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不管他是成长于富贵之室,还是出生在贫穷之家,都是无价之宝。有如名贵钻石,理当镶嵌在价值相衬的事物上,使之熠熠生光。如果丢在污泥浊水之中,就是暴殄天物了。一个人用宝贵的生命去干坏事,好比把钻石丢在污泥中,不是太不爱惜自己了吗?
有一天,画家宁格走进一家杂货店,递给女售货员20美元,买了一盆水仙花。宁格走后,女售货员发现那20美竟是一张手工画的假钞。她感到极为震惊,因为她做梦也想不到这位体面绅士会用假钞来骗她。于是,她报了警。
宁格很快被捕,并被判入狱。警察在抄家时,找到了三幅宁格以前画的画,经公开拍卖,得款16000美元。据宁格交待,他画一张假钞所花的时间跟画一幅画几乎相同。人们不禁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画假钞,而不画价值更的画呢?
干坏事的人,不一定是无能之辈。他们往往心理素质比较好,也有一定技能,如果加上勤奋苦干的精神,完全可能干出堂堂正正的事业。而他们却将才能用于干毁灭自己的事,岂不是很愚蠢?
所以说,有本事干坏事,不如凭本事干正事。
第二件可悲之事:心无大志。冈波巴大师说:“在这个恶浊短暂的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心无大志的人,最大的愿望是开心享受生活,他们整天幻想工作更轻闲一点、生活更富裕一点、享乐更多一点。可是,工作轻闲跟生活富裕享乐多,却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他们通常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只能生活在缺憾和不满足中。
一代名臣曾国藩说:“有志则不甘为下流。”胸怀大志的人,绝不会让自己淹没在感官享乐之中,他们努力创造,以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能够成就辉煌事业者,通常都是这样的人。表面看,他们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其实是世界最快乐的人。因为他们能从自己的每一项创造性工作中感受到快乐。他们也能从成功中享受到普通人享受不到的至乐。
第三件可悲之事:放弃义务。冈波巴大师说:“一切众生皆是于自己有恩的父母,以怨恨心弃之不顾,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每个人都享受过他人带来的福利。比如,我们行走的道路,是别人修建的;我们乘坐的车辆,是别人制造的;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是别人生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恩人,我们当知恩图报,为社会尽义务,贡献自己的价值。
可是,有的人却毫无感恩之心。他们老是觉得自己不够成功、不够富裕,而这一切都是社会不公造成的,都是别人的错。他们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一心经营私利,从不考虑如何回报社会。这种人,是私欲的囚徒,无论他们贫富成败,都是很可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