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佛家谈人生 > 六 随心(第1页)

六 随心(第1页)

nge佛家种善因,耕福田,贵在随心。

心生有慈心悲心,心灭有无心空心,心动有喜心舍心,心静有定心慧心。远离贪心痴心,求证禅心佛心。

心宝最尊贵

达摩大师说: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摘自《五灯会元》

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开山之祖,在《五灯会元》中,记录了他皈依佛法的故事。当时,达摩是南印度香至国王的第三个王子,俗名菩提多罗,他和两个哥哥一样,聪明颖悟,甚得国人赞誉。印度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行化至南印度。香至王崇奉佛法,对般若多罗尊者优礼有加,还施给他一个无价宝珠。般若多罗尊者想试试三位王子的慧力,就将宝珠拿给他们看,并问:“这颗珠子又圆又亮,有什么能比它更宝贵的呢?”

第一王子、第二王子都说:“这颗珠子是七宝中的极品,确实没有什么比得上它。如果不是尊者道力高深,谁有福分承受它呢?”

第三王子口诵一谒,大意是说:这是世俗的宝物,还不算最尊贵的,在各种宝物中,法宝最尊贵。这是世俗的光泽,还不是最尊贵的,在各种光泽中,智慧之光最尊贵。这是世俗的光明,还不是最尊贵的,在各种光明中,心灵明亮最尊贵。此珠光润明亮,却不能照见自己,要依赖智慧之光来观照。这说明它的光泽明亮是有限的,由此也可推知它的价值是有限的。宝珠不能自识其珠,要依赖智慧之珠来辨别世俗之珠;宝物不能自用其宝,要依赖智慧之宝来悟明法宝。大师您心中有法,心宝立刻显现。众生如果心中有法,心宝也会立刻显现。

般若多罗尊者非常惊叹第三王子的口才和聪慧,心中默许他为自己的理想传人。只是机缘未至,暂未明言。后来,香至王去世,第三王子菩提多罗于父王灵柩前入定,七天后才出定,要求出家。般若多罗尊者应允,赐法名菩提达摩,并授以衣钵。后来,达摩东渡,将佛法传到了东土。

达摩的谒诵,看轻世俗的宝物,推心宝为尊,确有道理。宝物自己并不认识自己的价值,若无识宝之人,它的价值与土石无异。中国最具传奇的宝物大概是和氏璧,如果没有和氏的推荐,它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块丑陋的石头。而且,当和氏向世人推荐这个宝物时,很多人仍然把它看成一块丑陋的石头。直到和氏付出两条腿的代价,它的价值才真正被世人认识。

又如当今的文物市场,那么多东西,哪是宝物,哪是凡品,哪是真品,哪是膺品,一般人哪看得出来,非得鉴定专家才识其价值。这是因为在辩识文物方面,鉴定专家有“法宝”而常人没有。

人人都曾学法,由于慧力不同,进益各有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心宝”亮度不同,价值不一样,对事物的判断、取舍就各有差异。俗谓:“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青草。”哪怕笨得像牛,也有一颗心宝,可惜这颗心宝晦暗不明,只识得青草而已。

在世俗社会里,人们都以人才为宝,人才也自喻为宝。比如《红楼梦》里的贾雨村赋诗喻志说:玉在箧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他把自己看成宝物,只是在等一个卖出高价的机会而已。可是用人者的“心宝”也有明有暗,宝物不一定都能体现出宝物的价值。像唐太宗这样的“龙眼”,他就能识得魏征这样的“宝珠”;武则天这样的凤眼,她也识得狄仁杰这样的宝物。南宋高宗赵构这样的猪眼,他就只识得秦桧这样的狗屎,把岳飞这块“和氏璧”看得一文不值。

所以说,真正的价值也许不在于宝物本身,而在于识者有无价值连城的心宝。人生的品位也决定于此。

心态决定命运

释迦牟尼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摘自《十善业道经》

佛祖认为,一切众生,因为心态各有差异,其行为也千差万别,所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结果。“诸趣轮转”,意为各种事情流转不停。从负面来看,可以说是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纷争烦恼;从正面来看,可以说是构成了精彩纷呈的世界。

在西方成功学中有一句名言: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积淀个性,个性决定命运。这句名言可以作为“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八字的注脚。可见东西方大师在对人生规律的总结方面确有很多共同的观点,所达到的境界也在同一层面。

当代济群法师在《的启示》一文中对“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八字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说:“世界的差别根源是什么?谁决定世界的差别呢?在佛法看来,它既不是神决定的,也不是别的东西决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决于众生的心念差别。”

济群法师认为,心态不仅决定个人行为和命运的差异,它也决定国家、种群乃至人类文明的运行轨迹。他说:“从人类社会来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很大。原因是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而思维方式又取决于观念、思想、心念。另外,世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譬如,有的人学佛,有的人不学佛。学佛跟不学佛的差别在哪里呢?因为心念不一样,想法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对佛法感兴趣,有的人对佛法不感兴趣。同样,在信仰的范围内,有的人信佛教,有的人信基督教,有的人信伊斯兰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每个人的‘心想异故’,思维不一样,思想观念不一样。同样在没有信仰或有信仰的人里边,各种人选择的职业不同,有的人喜欢做生意,有的人喜欢从政,有的人喜欢学术研究,有的人喜欢教学。为什么会有这许多差别呢?理由还是‘心想异故’。所以,世界的差别,是根源于人类心念的差别。”

那么,对个人来说,如何让自己的心态将自己带到理想之境呢?有两大要诀,第一大要诀是行善道,也就是多做好事,少做坏事。第二大要诀是培养乐观心态。关于行善道,很好理解,是否乐意行善,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关于培养乐观心态,每个人都知道它的价值,如何获得乐观心态呢?有三个要点:

第一,接收正面信息,发送正面信息。

世界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对心情和事情有好处的,可称之为正面信息,对心情和事情都有害的,可称之为负面信息。人在接收信息时,不宜像泔水缸似的,好的坏的兼收并蓄。要像蜜蜂采蜜似的,择其精华。

一个6岁的小女孩问妈妈:“花儿会说话吗?”

妈妈笑答:“噢,孩子,花儿如果不会说话,春天该多么寂寞,谁还对春天左顾右盼?”

小女孩满意地笑了。

小女孩16岁时,问爸爸:“天上的星星会说话吗?”

爸爸思索片刻,回答道:“星星若能说话,天上就会一片嘈杂,谁还向往天堂静穆的乐园?”

小女孩又满意地笑了。

女孩26岁时,已是外交官夫人。一天,她悄悄问丈夫:“昨晚的宴会,我的言谈举止合适吗?”

“棒极了!”丈夫真诚地赞美道,“你说话的时候,像叮咚的泉水,动人心,怡人情;你静处的时候,似浮香的荷花,美人目,爽人神……亲爱的,能告诉我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吗?”

妻子笑了:“6岁时,我从妈妈那儿学会了和自然界对话。16岁时,我从爸爸那里学会了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在见到你之前,我从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外交家那里学会了和什么样的人谈什么样的话。亲爱的,我还从你那里学到了智慧和——爱!”

这个女孩是幸运的,她周围的人都乐意向她发送正面信息。这也是因为她的善良和灵慧,她乐意向他人发送正面信息,也懂得正面信息的价值,就像蜜蜂懂得花蕊的价值一样。所以她就拥有了一颗乐观的心。

另外,正面信息不完全等同于真实信息。花儿会说话吗?天堂是真实的存在吗?这是一些没有搞清也无须搞清的概念性问题。假如这些概念能让人们的心态乐观起来,它们就是正面信息。

第二,不要根据负面信息做出反应。

趋利避害是人的正常心理冲动,如果某些信息确能帮助自己趋利避害,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是正面信息。如果事实真相不明,可能导致自己做出错误决策,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是负面信息。人的智慧在于,当事实真相不明时,最好不要轻率地做决定。

有一位老先生,在热闹的街口摆摊卖烤香肠。由于地点选得好,他的生意很不错,收入也十分稳定。靠着这个小小的香肠摊子,他把儿子送进了大学。

有一天,儿子从学校返家,看见父亲的摊子上挂着的大量香肠,不禁惊讶地说:“爸爸,你没看报吗?现在经济不景气,社会购买力降低,你批发这么多香肠,难道不怕卖不完会坏掉吗?”

老先生不太懂“社会购买力”之类的词汇,他想,毕竟是念过大学的人,见识果然不同,听他的准没错。从第二天开始,他便减少香肠的进货量,同时心里担心着人们是否有闲钱来买他的烤香肠,因此他的吆喝声变小了,神态也不是那么乐观自信。这难免让那些老顾客怀疑他的烤香肠的质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