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听佛学大师谈人生 > 二 随法2(第1页)

二 随法2(第1页)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僧璨大师说: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摘自《信心铭》

对同一件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件事的“真相”应该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最多只有一个人对它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其他的人全都错了。也可能没有人是完全正确的,大家全都错了。

对事情的判断有误差,人们的言行自然会发生偏差。这大概就是僧璨大师所说的“一种不通,两处失功”。人们在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其实并不真的是这件事,而是头脑中臆想出来的,或者说,谈论的只是这件事的影子。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也同样如此。人们说的做的都不是那件真事,不过是以误导误、以讹传讹。这大概就是僧璨大师所说的“遣有没有,从空背空”。本来就不存在,不过是从空到空罢了。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某些观念障碍,多半是无中生有、“从空背空”造成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因素:

第一种因素是:认识误区。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比较相信“眼见为实”,对自己看到的事,会根据过去的经验、知识很快作出判断,很少去探究这件事背后的潜在逻辑,这就难免发生误差。

在一间无人居住的房子的窗户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总是每日准时光顾。远远望去,只见它站在窗台上,不停地以头撞击玻璃窗,每次都被撞得落回窗台。但它坚持不懈,每日要撞十来分钟才离开。

人们纷纷猜测,它大概是想进入那个房间。然而,让人不解的是,这间房的另一扇窗户大开,它为什么不由此而入呢?于是,人们得出结论:这是一只笨鸟。

直到有一天,好事者带来望远镜,一切才真相大白:窗玻璃上粘满了小飞萤的尸体,那鸟儿不是在撞玻璃,而是在享受美味呢!

这个故事说明,我们的眼睛并不那么可靠。某些事似乎尽收眼底,其实真正看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把部分当成全部,可能会错得很离谱。

第二种因素是:心理驱动。以前流行过一首歌:跟着感觉走。大多数人都是直观反映事物,而放弃大脑的功能。觉得好就做,觉得不好就拉倒。无论是找工作、谈朋友、办事情都是如此。这就很容易出现偏差。

不仅如此,人们会按某种心理驱动行事。希望某件事是这样,就把它想象成是这样,然后按此而行。比如,有一个女子哀叹说,她的男友变坏了。以前他是多么温柔体贴,多么重情守义的一个人,如今有了钱,变“花心”了。其实,这个男人从来没有变坏,因为他本来就没有那么好。他过去的好,都是爱他的女子想象出来的,因为她特别希望他有那么好。

很多人受骗,也是心理驱动在作怪。他们特别希望骗子的把戏是真的,并信以为真。所以,他们不是被骗子所骗,而是被自己所骗。买彩票、赌博等等也是如此,人们希望这是生财之道,但实际上不是。

在生活中,我们非常有必要把希望的事和事情的真相分开,以免被误导。

第三种因素是:逻辑错乱。人们判断事情,经常根据一定的前提条件进行推论。如果前提错了,逻辑再精密,都不会得出正确的结果。

有人说:随便一句假话都能推出任何一个结论。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就有过一个著名的诡辩: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他怎么可能追不上乌龟呢?芝诺是这样推论的:假设乌龟先爬一段路,然后阿基里斯去追它。阿基里斯在追上乌龟之前,必须首先达到乌龟的出发点,可是,这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阿基里斯必须赶上这段路,可是乌龟又向前爬了。因此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但奇怪的是,这一论证在逻辑上却没有任何毛病。

在古希腊,还有一则更妙的诡辩:一粒谷子落地时没有响声,两粒谷子落地时也没有响声,三粒谷子落地时还是没有响声……以此类推,一整袋谷子落地时也不会有响声。这同样是结论错误、逻辑正确。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是因为前提条件错了。阿基里斯在到达乌龟的出发点的同时也可以超越,一粒谷子落在地上并非没有声音,而是声音极微,极微的声音累加就能成为很大的声音。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逻辑障碍,比如,怀疑某个人会“对我不利”,心里就开始判断他将采用何种手段,并设计相应的反击方案。可是,那个人也许根本没有“对我不利”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反击就显得很可笑,甚至可能变成挑起矛盾的导火索。

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时,先搞清前提是否真实可靠,否则就不必白费心机。

第四种因素是:表达倾向。有人说:“语言是误会的根源。”无论是他人还是我们自己,在描述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意见时,都会带有某种心理倾向,如肯定、否定、赞成、反对等。尽管我们想如实传达,这种倾向还是会通过神态、语气等表达出来,这就会导致失真。

比方说有这样一句话: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从字面看,意思好像很明朗,如果说出来,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意思是:有人这么说)。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意思是:我确实没这么说)。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意思是:可我知道她偷了)。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意思是:不过有人偷了)。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意思是:可她对这钱做了某些事)。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意思是:她偷了别人的钱)。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意思是:她偷了别的东西)。

同一句话,因语气不同,竟有如此多的含意,究竟哪种含意才是真的呢?也许都不是真的,只是表明了说话者的倾向罢了。所以,我们平时与人交谈时,怎能道听途说呢?怎能不细心地分辨真伪呢?

书不必多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