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听佛学大师谈人生 > 二 随法2(第3页)

二 随法2(第3页)

有两个小和尚敲钟的故事,正好可以说明有无“信受奉行”的态度对人生事业的影响。

一个故事是:有一个小和尚,担任司钟之职。半年下来,他觉得无聊之极,就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应付差事而已。

有一天,住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胜任撞钟之职。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敲的钟难道不准时?难道不响亮?”

老住持说:“你司钟固然准时,也很响亮,但是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司钟是为了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撞出的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你心中无钟,即是无佛,怎么能担当起这神圣的职责呢?”

小和尚无话可说,只好去劈柴挑水。

另一个故事是:在日本龙海寺,有一天清晨,住持奕堂禅师做早课的时候,觉得今天的钟声显得格外庄严、神圣,与往日不同。于是,他命人将司钟的僧人找来,原来是一个新来的小沙弥。奕堂禅师疑惑了:那样美妙的钟声,难道是这个刚刚开始学禅的小沙弥敲出来吗?他说:“你的钟敲得很好。请问你是怎样敲钟的?”

小沙弥答道:“弟子刚入佛门,听师父说,寺院钟声就是佛说法的声音,所以要敬钟如佛,撞钟之时,如同请佛说法。弟子就是怀着这样一种虔敬礼拜的心来司钟的。”

奕堂禅师高兴地说:“人人都会敲钟,但若想让钟声发出‘正直、和雅、清澈、圆满、遍周远闻’这五种梵音,敲钟人必须做到恭敬虔诚,心灵纯净,专心致志。你若事事保持这样的禅心,必有成就。”

小沙弥将禅师的话铭记在心,日后不管做大小事情,都保持着司钟的禅心。18年后,他果然成为一代高僧。他就是著名的永平寺住持森田悟由禅师。

两个小和尚,一个认为敲钟只是一项普通工作,一个认为敲钟是一项代佛祖说法的神圣工作,所以一个没有“信受奉行”的态度,一个完全“信受奉行”,两人的成就便截然不同。

在生活中,很多人抱怨自己工作时间跟别人一样长,也跟别人一样很少出差错,为什么升职、提薪都是别人的,却没有自己的份?其实,这种人只要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信受奉行”的态度就行了。

无论做任何事,不管是当官还是经商,不管是打工还是做老板,不管是擦皮鞋还是捡垃圾,只要把这项职业当成事业,“信受奉行”,一心一意做到最好,何愁不能成功?

善知识和恶知识

释迦牟尼说: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

人们都以聪明为荣,以愚笨为耻。聪明的标志是知识丰富,愚笨的标志自然是无知。在这里,知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头脑中积累的一切信息,如学问、经验、技能、谋略、感觉等等,但美德和智慧除外。

知识是否越丰富越好呢?不一定。毛主席曾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当然,这只是针对某些人而言,并非一概而论。这句话曾遭到了很多人质疑。尤其是文人学者。他们以知识丰富为荣,当然不愿承认“知识越多越反动”。

汉朝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论述了知识的负面作用,似乎可以作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注解。他说:“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则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辩慧獧给,则迷而乘良马也。”意思是说:没有仁爱而有勇力才能,就像疯子拿着锐利的武器;没有智慧而口齿伶俐,就像瞎子骑着日行千里的好马。

董仲舒还是:没有仁爱、没有智慧却有才能的人,会运用他的才能去助长邪僻不正的思想,去帮助他邪恶乖僻的行为,正足以加大他的错误,加重他的罪恶。他的狡辩足以掩盖过失,他的口才足以欺诈别人,他的巧慧足以迷惑愚人,他的花言巧语足以掩饰错误,他的顽固足以破坏法纪,他的固执足以拒绝劝谏,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才能,而是他运用不当,走上了邪路。

你瞧,这不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吗?

为什么有的人能利用知识造福社会,有的人却利用知识损人利己呢?佛祖给出了答案:知识并非都是好东西,它有善知识,也有恶知识。掌握的善知识越多,创造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力量越强;掌握的恶知识越多,损害他人、为害社会的力量越强。

关于善知识和恶知识的差别,舍利弗曾用牛奶打过一个比方。舍利弗在佛陀成千上万的弟子中,智慧名列第一。有一天,舍利弗听完佛陀的开示,身心一直被那深刻而又平凡的哲理陶醉着,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纯真的微笑。回来的路上,一位外道(修习其他宗教的人)问他:“舍利弗,你得到了什么宝贝,这样高兴?”

舍利弗说:“我刚刚听了世尊说法。佛法美妙而又神奇,真是无价之宝啊!”

外道嘲笑他说:“你偌大年纪了,还在吮吸师父的乳汁吗?”

舍利弗一笑:“你所接受的教义,是邪恶的,犹如变了质的牛奶,所以你一喝就够了,不想再喝了。而我听到的佛法,深邃奥妙,令人回味无穷。佛法就像甜美的新鲜牛奶,永远不会喝厌。”

正如舍利弗所说,坏牛奶喝了会伤身体,而恶知识学得越多,对思想的毒害愈深。所以,知识不一定越多越好。正如喝牛奶之前先要看它是否新鲜一样,学习知识之前,先要分辨善恶,以免被误导。

那么,哪些是善知识,哪些是恶知识呢?佛祖在《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中从做人态度、待人接物和处世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尸迦罗”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当然,佛祖所讲的“善知识”,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人行正道的人;“恶知识”则是品行不端、会误导他人的人。本文所说的“善知识”,意为好知识;“恶知识”意为坏知识。实际上,好人之所以好,是因为他头脑中的好知识比较多;坏人之所以坏,是因为他头脑中的坏知识比较多。人与知识本是一体的。

在做人态度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与怨谋。”

用现代语言来说:第一种恶知识是,内心不怀好意,却花言巧语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比如小人给别人出歪子,挑拨离间,都属此类。第二种恶知识是,当面说人好话,背后说人坏话。也有当面赞成、背后非议之意。第三种恶知识是,在人前装着忧愁苦闷的样子,背地里却暗暗高兴。比如某些男子看准女子心软,装出为了爱情痛不欲生的样子,或者做了错事,痛哭流泪地跪在地上道歉,都属此列。因为这不是出于诚心,而是运用计谋。对落难者装出同情的样子,心里却暗暗高兴,也属此列。第四种恶知识是,表面装着很亲密的样子,心里却藏着某个损害对方的诡计。

在做人态度方面,也有四种善知识:“一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于人前直谏,于外说人善;三者病瘦县官为其征彸忧解之;四者见人贪贱不弃捐,当念求方便欲富之。”

用现代话来说:第一种善知识是,表面好像很生疏,心里却希望对方好。也就是暗中帮对方的忙,却没有讨好的意思。第二种善知识是,当面直言相劝,背后说他好话。第三种善知识是,当别人染上病痛、惹上官司或遇到困难时,尽量为他排忧解难。第四种善知识是,对爱占小便宜的人,没有厌弃心理,仍然愿意帮助他获利。比如那些小生意人,老想在价格上占点便宜。心眼好的人就会想:他们赚钱不容易啊,既有房租、税收的负担,生意也不好做。心里这样想,还是买他的东西,权当做善事。这种悲天悯人之心,就是一种善知识。

在待人接物方面,有四种恶知识:“一者难谏晓教之作善,故与恶者相随;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故与嗜酒人相随;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故与博掩子为厚。”

意思是:第一种恶知识是,不听劝告,教他多做好事,他偏要跟坏人来往。第二种恶知识是,教他不要跟爱喝酒的人为伍,他偏要跟人吃吃喝喝。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佛家把酒视为一大戒,是因为酒能乱性,杀生、偷盗、淫邪、妄语等诸恶常因酒而起。第三种恶知识是,教他遵纪守法讲规则,他偏要惹事生非。第四种恶知识是,教他跟好人来往,他偏要跟狐朋友狗友混在一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