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的标准。其中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众生的心性,当体就是无余涅盘,只是因为迷惑的缘故,幻化成生死轮回的相状。
如醉见屋转,屋实不转,迷谓方移,方实不移,不过特为点示,俾复本原而已。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者,此之谓也。
如同醉酒后看见房屋在转动,而房屋实际上没有转动,迷路的人认为方位移动了,方位实际上没有移动。不过只是特别加以点拔开示,使得恢复原本自性罢了。这就是:只要尽除凡夫情见,没有另外的圣人见解,只有除去眼病的办法,而没有另外给与光明的方法,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又令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乃六度万行之首,经文简略,但举布施为例耳。若能不住相而行六度万行,则三轮体空,一道清净,圆离我人众寿之凡情圣见,彻证常乐我净之真如妙心,无所住而生心,无所得而作佛矣。
又让我们“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而行布施”,布施是六度万行的第一度,经文简略,只是举布施作为例子罢了。如果能够不住于外界的名相而行六度万行,那么自、他、物三者本空,一实不二的平等之道清净,圆满远离我、人、众生、寿者的凡情圣见,彻底证得常、乐、我、净的真如妙心,无所住而生心,无所得而作佛啊!
实为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万行圆修,一法不立之无上妙法,故受持者,福德果报不可思议也。由是古今名人,多皆受持及以书写,盖欲以自觉之道,展转以普觉斯民也。
这实在是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万行圆修,一法不立的无上妙法,所以受持这部经的人,福德果报不可思议。因此古今名人,大多都受持以及书写这部经,这是想要以自觉之道,展转来普遍使万民觉悟啊!
唐烋(xiu)子居士天爵者,宿有慧根,笃信佛法,见地高超,书法精妙,特写此经,刻石流通,以续欧阳询,赵孟頫,董其昌诸公之志事,其为功德,唯佛能知。因不揣固陋,略述经义,以告阅者,庶可同登觉岸云。
唐烋子居士(字天爵),宿世培植有慧根,深信佛法,见地高超,书法精妙,特别书写这部经,刻成石碑来流通,以承续欧阳询,赵孟頫,董其昌诸位先人的志向抱负,这个功德,唯佛能知。所以不顾我的固塞鄙陋、见识浅薄,略微叙述经中之义,来告示读者,大概能使大家同登觉岸啊。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
甚矣佛恩之广大周遍而无有穷尽也。何以言之,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但以迷而未悟,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妄于六尘境中,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由业受报,久经常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
太奇妙了啊!佛的恩德广大,周遍法界而无有穷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作佛。只是因为迷惑颠倒而没有觉悟,于是导致反而以佛性功德之力,错妄地在六尘境中,起贪瞋痴三毒,造杀盗淫三业,由烦惑而造罪业,由罪业而遭受恶报,经过常久劫数,轮回六道,丝毫没有出离的日子。
佛于往劫,知此事已,即发大愿,欲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轮回,同成无上觉道,同入无余涅盘。
佛在过去劫中,知道这件事之后,就发下大愿,想要让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轮回,同成无上觉道,同入无余涅盘。
从兹普为法界众生,久经长劫,行菩萨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六度齐修,一法不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其行施也,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悉无吝惜。
从此普为法界众生,经长久劫,行菩萨道,只要是有利益的事,没有不兴盛推崇的,六度齐等修持,对一切事物和宇宙万有都不执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他所行的布施,是国家城池和妻子儿女,自身的头目髓脑,这些全都没有吝惜。
故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
所以《法华经》中说:“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
只此布施一行,尚非劫寿能宣,况其余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四摄,万行乎哉。及至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彻证自心,成无上道,普为众生,说所证法,直欲同皆得己所得。
就布施度这一行门,尚且不是劫数寿量所能宣说的,何况其余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四摄,一切行门呢?等到惑业净除究尽,福德智慧圆满,彻底证得法界唯心,成就无上佛道,普为一切众生,宣说所证大法,只是想要众生同样都得到自己所得的大法。
但以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复随机施教,令其随分得益耳。及其一期事毕,即入涅盘,犹复不舍大悲,于他方世界,示成正觉,以行济度。如是示生此界他方,固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譬如杲日,为照世故,出没无住。亦如船师,为渡人故,往来不停。
但是因为上根人很少,中下根的人较多,所以又随顺众生的根机施设教法,让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根机而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他一期教化众生的大事完毕,就进入涅盘,还是不舍大悲,在他方世界,示现成等正觉,来施行济度。像这样示现生到娑婆世界,他方世界,固然不是算数譬喻所能知的。譬如明亮的太阳,为了照耀世界的缘故,日出日没有停止。也如同渡船之师,为了救渡众人的缘故,来来往往不会停歇。
且据此番出世,实为周昭王二十六年。及至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固已无机不被,无法不周矣。
且据这次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世,实在周昭王二十六年。到了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已经是没有根机不蒙其泽被,没有一法不周备了。
又以中下根人,自力劣弱,不能现生即出生死。纵有修持,而烦惑未断,再一受生,迷失者多。因兹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俾彼若圣若凡,或愚或智,同于现生,往生西方。
又因为中下根人,自己的力量陋劣薄弱,不能在这一生就出离生死。纵然有一点修持,而烦恼惑业未断,再轮转到下一生,迷失的很多。因此特别开启一个信愿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使得无论是圣者凡夫,愚人智人,同在这一生,往生西方。
则上根者速成佛道,中下者永出轮回,实为三世诸佛普度众生之达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法。以但具真信切愿,志诚恳切持佛名号,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论工夫之浅深,惑业之轻重,无不蒙佛摄受,令其带业往生。如船拯溺,无所拣择。
那么上根的人,能够快速成就佛道,中下根的人,也能永出轮回,这实在是三世诸佛,普度众生的通达要道,九法界众生,快速证得佛果的妙法。因为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志诚恳切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无论工夫的浅深,惑业的轻重,没有不蒙佛摄受,让他带业往生的。如船拯救溺水者,并不挑选救谁。
唯信愿不真,而心行与佛相背者,则不能蒙佛接引也。佛之愍念众生,前自无始,后尽未来,上自等觉菩萨,下及六道凡夫,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中。
只有信愿不真切,而心行与佛相违背的人,就不能蒙佛接引了。佛陀愍念众生,前从无始劫,后至未来际,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六道凡夫,没有一个人不在大悲誓愿的统摄之中。
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万象,乃至天地,悉所包容。亦如日光,普照万方,纵令生盲,毕世不见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为人。使无日光照烛,便无生活之缘,岂必亲见光相者,方为蒙恩乎。
譬如虚空,普含一切,宇宙中各种事物和现象,乃至天地,全都包容。也如同阳光,普照一切,纵然是生下来就眼盲的人,一辈子没有见过阳光的形相,也会承蒙阳光的普照,得以成人。假使没有阳光的照耀,就没有生活的助缘,哪里是必定亲自见到阳光之相的人,才算是蒙受太阳的恩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