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树高千尺也离不开根。假如我们把口才看成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那么它扎根的沃土就是人的心理、思想、艺术以及知识等素质,如果离开了人的这些素质,那么口才也就成了一朵空中的花,一朵永远不会盛开的花。
好口才的人心理素质好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会说话,其心理素质一般都优于常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锻炼和培养。以口才素质和需要来说,口才家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培养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择其要者介绍以下三个方面。
1.自信。我们以演讲为例,有些自信心弱的演讲者,在一次演讲中遇到失败,就一蹶不振,形成自卑和压抑心理,这对演讲是很不利的。其实,对演讲中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应该辩证地看待并作具体的分析。
有的演讲者常常为自己的容貌、服饰、年龄、性别而惴惴不安;有的演讲者以自己的职业“不高尚”自惭形秽;有的演讲者为自己演讲的内容过于平淡而认定难以成功;有的演讲者又以听众的文化教养、理论素质、欣赏水平不高或过高而感到忧虑、畏惧;等等。
其实,有些不利因素,只要演讲者能够正确对待,想方设法加以改进,是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的,大可不必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特别是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利条件,即使对演讲造成了某些干扰,听众也是可以理解的,演讲者完全可以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演讲上去,不要为一些小事影响了自己水平的发挥。
《演讲与口才》杂志1997年第12期上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
一位大专女生,有一回她接到同学的电话,问她愿不愿意做“家教”。她很惊奇,以为是天方夜谭,疑惑地问:“我能行吗?”同学说:“行不行,你去试试看嘛。”家长认为她平时做事总是缺乏信心,就鼓励她去做。被教的是个初中女生,智力稍弱,经她一段细心辅导,学习有了明显进步,不久又参加了“高中—大学”的一体化考试,结果初试告捷,顺利进入复试。初中生的家长很高兴,对女儿说:“能考上一体化,多亏了这位小教师,往后啥时候也不能忘了你的启蒙教师。”这位大专女生方才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家教才能。找到了自信,勇气倍增,毕业后也打算不要包分配,自己去南方闯闯。放弃实践,不敢试验,自信就找不到基石与支点;抓住机会,投入你的实践,找到的不只是自信,还有你人生的起跑线。
2.自控。冷静,是使人们的智慧保持高效和再生的条件。因为只有在头脑冷静的情况下,人们才能迅速认准并抑制引起消极心理的有关因素,同时认准和激发引起消极心理的有关因素。例如,社交中演讲者在遇到听众不愿听或提出责难的情况下,要想对恐慌和不满情绪加以抑制,就只有通过冷静的分析,找到真正的原因是在听众方还是在自己方面,具体原因是什么。脑子不冷静,不知道怎样控制自己,就发现不了问题,场面就会失控。所以,口语交际中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首先需要的是沉稳、冷静。
只有冷静,才会有适当的自控。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群众大会上演讲时,反对者在下面鼓噪,其中一人高声大骂:“狗屎、垃圾。”面对听众可能产生的误解和骚动,威尔逊首相沉稳地报以宽厚的微笑,非常严肃地举起双手表示赞同,说:“这位先生说得好,我们一会儿就要讨论你特别感兴趣的脏乱问题了。”捣乱分子顿时哑口无言,听众则报以热烈的掌声。
3.自强。对于一个说话高手来说,其自强表现为不怕失败,不怕打击和挫折,敢于和善于从口语交际失败中一次次崛起,敢于和善于从挫折中一次次挺直腰杆走上讲台,有意识地在顺境、逆境、胜利、失败等各种情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以此来培养自己坚强的忍性。古代的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宋代大文豪苏轼也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不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些古训,对于今天人们训练意志和坚强品德,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关键是要正确地看待失败。一次失败是人生的一杯苦酒,但不是人生的彻底失败。一个人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只要他不甘于失败,不气馁,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坚持不懈地讲下去,就会从失败走向成功。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最勇敢的人有时是最不幸的人。因此就有傲然抗衡胜利的意气扬扬的失败。”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要善于从失败中培养成功。障碍和失败,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稳靠的踏脚石。若肯研究它们、利用它们,便没有别的因素更能对一个人发挥作用。且回头看看,难道你不见失败在那里帮助过你吗?”他还说:“是失败使骨头紧硬;是失败化软骨为肌肉;是失败使人不可征服。这些话对人们培养自己的自强心理,是很有启发的。
心理调节很重要
说话水平与心理素质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心理素质高的人一般当众说话水平也高于常人,但通常情况,心理素质并非处于常态,大多是可以调节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当众说话的高低与其个人主观愿望与要求密切相关。一般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心理调节基础:
主动性。主动性是指在当众讲话活动中具有明确的言辞发送目的,并充分认识交谈的意义,使自己的表达行为服从于讲话目的的心理。
这种心理是讲话者思想的反映,并应贯穿当众讲话的始终,产生讲话的欲望甚至指导人的行为。比如你是一名军人、一位领导、一个党员或有良知的公民,当有严重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言行突然在你身边发生,你会被强烈的责任心驱使,站出来遏止,即使它可能产生恶果。像在长途汽车上勇敢站出来制止歹徒施暴的解放军战士徐洪刚,就是这样。
1976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江青突然发难,要毛远新参与毛泽东文稿的整理,她故作深沉地说:“远新同志给主席当了一年多的联络员,对主席的思想和指示理解得最深。可是竟有人反对!还说了许许多多不该说的话!”王洪文随即别有用心地挑拨道:“你们知道是谁了吗?”叶剑英啪地一拍胸脯,大声说:“是我!是我叶剑英!”他狠狠地瞪了江、王等人一眼:“我跟着毛主席快50年了,中央还有比我资格更老的同志,他们都对毛主席忠心耿耿,理解毛泽东思想也同样很深很广。难道他们整理毛主席的文稿和档案材料就不适合?”本来叶剑英并不想讲话。不想江青、王洪文竟如此猖狂,咄咄逼人,一种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使他主动出击,揭露“四人帮”的丑恶嘴脸。
坚毅性。坚毅性是指发言者在当众讲话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无论如何都不被外力的影响左右,坚毅顽强,勇往直前。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要全力维护自己所表达的立场,就需要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任你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不改初衷,善始必能善终。
坚毅不是顽固。顽固是明知自己所言站不住脚却偏要坚持,对不同的意见,不管是否有理,一概排斥。而坚毅则是深信自己所言是正确的,别人只是一时无法接受、认同。自己可能也无法一时加以充分证实,但以后的实践必将会证明自己的正确。
在上例中,叶剑英不同意毛远新留在中央工作,张春桥竟威胁说:“有些同志忘记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了啊!现在各部门都有叶剑英同志的不少说法,我劝你们需要注意了呢!”谁知叶剑英不为所动,呼地站起:“笑话!又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毛远新连中央委员都不是,硬要留在中央机关,还要列席政治局常委会,难道我们中央再没人了吗?我劝你们这些想办好事的同志,不要着急好不好?等我们这些老家伙不行了,你们再上,我们还没有死完嘛!”张春桥企图转移视线、扭转方向,但叶剑英心里明镜似的,始终不松口。最后,毛远新还是灰溜溜地回到辽宁了。
果敢性。果敢是指讲话交流过程,遇有需当机立断作出决定、明辨是非的问题,需毫无怠慢地以恰当言辞勇敢地予以宣布。
这种心理必须果断、坚决,也不可能允许说话人作全面、反复、认真的思虑。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当断不断,必为所乱。即使有很大危险,也在所不惜,不给对手留下申辩的机会。果敢不是妄断。妄断是情况不明,毫无把握,乱碰乱撞。而果敢是对情况有所了解,并有一定把握的心理反应。诸葛亮要是不了解司马懿为人多疑,不了解司马懿深知自己平生谨慎、从不冒险的心理,决不会果敢地大开四门唱空城计。
上例中王、张、江、姚“四人帮”在政治局会议上狼狈为奸,大放厥词。他们在力主毛远新留下来的同时,又突然提出江青要进政治局常委会,由张春桥准备三中全会报告。公开亮出了篡党夺权的架势,形势危急。汪东兴给华国锋使了个眼色,华国锋立刻拿出党中央第一副主席的身份,敲敲桌子大声说:“同志们不要再吵了,现在双方态度都已经很明确了,有些问题远不是这次会议能解决的。根据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我决定:毛远新同志回辽宁去。三中全会要作政治报告,也应该由我来作,应该由我来准备。至于党中央的人事安排,经政治局讨论后再由三中全会通过。现在,我宣布散会。”说罢站起身,扭头就走。“四人帮”呆若木鸡!
自我控制的能力
当众讲话前,发言者不可能预料到讲话过程中会出现何种变故,如没有一定自控能力,往往自乱阵脚。同时一句话说出去,在听众中也可能会激起不同的反响,甚至有的反响会大大出乎意料,如果这时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或不能很好地把握局面,情况可能会越来越糟,越来越有失自己的水平。所以,在说话时,是否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说话水平的标志。
自制能力指的是说话者在整个说话活动中能够自觉、灵活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辞的能力。
当众讲话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受心理的支配和制约。该不该说,怎样说,何时起始,出现意外如何应对等等,能不能够自我控制,直接影响着当众讲话的效果。1962年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大吹大擂,信口雌黄,讲到最激愤时,竟脱下皮鞋敲击讲台,留下了千古笑柄。这就是缺乏自制力酿成的恶果。
自制力与一个人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所以要结合前面所述心理素质一节加以培养,这种基本能力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可以消除说话者害羞、恐惧、不敢说或不敢大胆说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说话者在遭遇意外之时,情感不致大幅度波动而造成言辞的失误。
思想素质不可或缺
言为心声。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苦乐观、审美观,常常支配着人的话语品位。“良好的口才”与“巧舌如簧”是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后者有时候可以用来作为贬义词。我们说某人具有“良好的口才”,尽管是侧重于语言技巧上的赞美,但往往也包含着对其说话所表达出来的正确的观念、信念和人格品位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