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受益一生的人生哲理 > 第六章 适应环境快速融入周围的世界(第2页)

第六章 适应环境快速融入周围的世界(第2页)

关羽在战斗中负伤,臂上中了毒箭。名医华佗听说后,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为关羽做手术。这种情况一般人肯定无法忍受,但是关羽拒绝了把手臂固定在铁环中,用被子蒙住头的减痛方法。他命人摆上酒席,与马良谈笑下棋,同时让华佗割开皮肉,挤出毒血,用刀刮去骨上的毒质,再散上药,用线缝好。这个过程中,周围的人都吓得捂住眼睛不敢看。

这个故事令我们读来乍舌。因为我们最怕的事情,除了死亡,恐怕就是疼痛了。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吾之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啊,人之所以有恐惧心,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身体会有痛感。是疼痛让人恐惧。

但是这个世界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偏偏就有人和我们大多数人不同,他们似乎并不像我们那么怕疼。难道他们对疼痛麻木不仁,没有感觉吗?

当然不是。心理学家们和医学研究者们发现,疼痛并不完全是身体的问题,它有很大的心理成份。疼痛是身体感觉与我们对这些感觉的心理反应的混合体。而心理反应有个奇妙的作用,就是可以夸大或者缩小疼痛的强度。

比如,对疼痛的知觉和人的注意力方向密切相关。我们前面说过,注意力是有选择的,如果你注意了这方面,对另一方面注意力就少了。关羽正是凭着意志,把注意力集中在下棋上,而使疼痛不能引起他足够的注意,从而不感觉到太多的疼痛。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有。锦标赛的拳击家、足球运动员和其他运动员,通常是很能忍受严重损伤的,而且并不知道他们已经受伤。这是因为,他们的运动需要引起剧烈的和持久的注意,就充分地把注意力从疼痛上转移开了。

有时,一种情绪也会影响到对疼痛的感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在部队野战医院工作的医生发现,那些多处受伤的士兵们并不要求止痛。而医生知道,从伤口的数量来看,这些土兵肯定感觉到疼痛。但是奇怪的是,当给他们提供止痛药时,他们却拒绝了。

为什么这些士兵不感到很疼呢?原来这有心理上的原因。他们从战场上幸存下来,并知道自己的伤势足以要求广泛的治疗,就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可以长时间脱离战场,避免了死亡的威胁。这种心理上的高兴,减轻了他们生理上的疼痛。

相反,在平民医院里,大多数病人在手术之后便要求止痛药,即使这种手术中的疼痛,比战场上士兵们受伤的疼痛要轻得多。

看来,心情高兴,会使我们觉得疼痛无足轻重,从而不觉得它给我们很多痛苦。

随时间适应周围环境

古人说过:"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感受我们大概都有过。比如别人来到我们家里,有时会问,你家怎么一股××味?我们说,是吗,我们自己怎么没闻到?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在家里呆得久了,对其中的味道习惯了,就闻不出来。而我们如果从外面回来,一进家门,也会闻到自己家里的气味。

这种现象,是心理学上"感觉适应"的结果。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规律:在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器的感受性有可能提高,也有可能降低。通常在微弱的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可以使感受性提高;在强烈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可以使感受性降低。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前面的例子,是因为闻同一种气味时间久了,产生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从明亮的阳光下进入已灭灯的电影院时,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隔了一段时间,我们就不是眼前一片漆黑,而是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来了。这种现象叫对暗适应。对暗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强向弱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相同的弱光刺激,导致对后续的弱光刺激感受性的不断提高:开始的5一7分钟,感受性提高得很快,经过1小时后,相对感受性可提高20万倍。

而当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到阳光下,开初会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但是过了几秒钟,就能看清楚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对光适应。对光适应是环境刺激由弱向强过渡时,由于一系列的强光刺激,导致对后续的强光刺激感受性的迅速降低。

与视觉的适应比较,听觉的适应就很不明显。除非用较强的连续的声音,像工厂高音调的机器声,持续作用于人,就会引起听觉感受性降低的适应现象,甚至出现听觉感受性的明显的丧失。

触压觉的适应则很明显。我们安静地坐着时,就几乎感觉不到衣服的接触和压力。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把眼镜移到自己的额头上却到处寻找他的眼镜。实验证明,只要经过三秒钟左右,触压觉的感受性就下降到约为原始值的25%。

温度觉的适应也很明显。例如,我们在游泳池游泳的时候,开始觉得水是冷的,经过三四分钟后,就不再觉得水冷了。相反,我们在热水中洗澡的时候,开初觉得水很热,但经过三四分钟后,就觉得澡盆中的水不那样热了。但是,对于特别冷或特别热的刺激,则很难适应或完全不能适应。

痛觉的适应是很难发生的,即使有,也非常微弱。只要注意一集中到痛处,你马上就会感到疼痛。正因为痛觉很难适应,它才成为伤害性刺激的信号并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而嗅觉的适应速度,以刺激的性质为转移。一般的气味经过1-2分钟即可适应,强烈的气味则要经过10多分钟,特别强烈的气味(带有痛刺激的气味),令人厌恶,难以适应甚至完全不能适应。嗅觉的适应带有选择性,即对某种气味适应后,并不影响对其他气味的感受性。厨师由于连续地品尝,到后来做出来的菜愈来愈咸,就是味觉的适应现象。

适应能力是有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夜晚的星光下和白天的阳光下,亮度相差达百万倍,如果没有适应能力,人就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精细地感知外界事物,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动。研究适应现象对生产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比如,在交通运输业中,夜晚驾驶室的照明与外界亮度的差异的处理,就应考虑视觉的适应问题。

眼不见为净

从前,有一个姓张的秀才和一个姓李的秀才在一块儿喝酒。喝到半醉,两人抬起杠来了。李秀才说天下万物水洗为净,而张秀才却说眼不见为净才是真的。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便一起请乡绅判断,而且规定谁要是输了,就把一半财产和妻子输给对方。结果张秀才输了。

回家后,张秀才愁眉不展。妻子王氏听说了这件事,痛哭起来。但王氏很聪明,她随后想出了一个计策,对张秀才说:"官人,你虽把我输给他人,但我也要走得像个样子才好。明天中午你把众乡绅请来吃一顿饭吧!"

中午时分,众乡绅和李秀才准时赴宴。酒过三巡,王氏从屋里端出一个马桶放在门口。她往里面倒了三次清水,用长扫帚扫了三遍,又倒入三次热水,擦了三遍,然后又用清水冲了三遍。

众乡绅看了都皱眉头。王氏却不慌不忙,又用抹布把马桶里外擦了个净,然后带着马桶到厨房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张秀才喊:"娘子上饭吧!"

王氏应声而来,只见她端着马桶,放在桌上,说:"大家用饭吧!"说完,揭开盖子,只见里面是热腾腾的白米饭。满座的客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目瞪口呆。李秀才恍然大悟,说:"是我输了。不是水洗为净,而是眼不见为净啊!"据说,这句俗语从此便传开了。

所谓"眼不见为净",是说人有一种心理上自我欺骗的习惯。试想,如果王氏没有把马桶端上来,让大家看到,那么大家吃下了马桶里做出的米饭,恐怕也不一定发现什么问题,因为马桶已刷过很多次了。但是只要看到了,就无论如何吃不下去了,就是你告诉他马桶消过毒了,他也不会吃的。

那是个极端的例子。人经常在卫生方面有一种"心理作用"。你想想我们经常上饭店吃饭,如果在莱里发现一只死苍蝇,一定会大倒胃口;但是如果没有发现,苍蝇对我们就没什么影响。过去造酒,全凭工人赤脚踩踏发酵的粮食,进行搅拌,但人们喝起酒来也是美滋滋的。据说今天有的大酱也是这样做。

还有,许多人喜欢吃猪大肠。人们都知道猪大肠的内壁和又脏又臭的猪屎接触,但是许多人还是爱吃它。就是因为人们没有亲眼看到肮脏的景象。尽管从猪肚子里掏出的猪大肠里面包着猪屎,但是外表光滑干净,人们就自欺欺人,不认为它不干净了。

其实,眼不见为净定律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人们都喜欢外表整洁,于是把乱七八槽的杂物用一块干净布遮起来。人们普遍喜欢穿着干净的人,却不关注这个人是否有传染病。因为人们太容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去分析真实的情况。

戒掉坏瘾,提倡好瘾

晋代有个名叫刘伶的人,崇尚老庄,放情肆志,嗜酒为命,著有《酒德颂》流传后世。

刘伶出门的时候,总是随身携带一壶酒,叫个人扛着一把铁锹跟在身后,说:"我要是死了,你挖点土把我埋掉。"他常常在外面醉得东倒西歪,像一滩烂泥。进到屋里,他喝得浑身发热,就脱光衣服,还不关门。别人进屋,看他光着屁股在那里喝,难免要说他两句。他倒好,反倒指责人家说:"我把天地看作自己的家,把房屋当作自己的裤子,你们为什么要钻我裤裆?"

刘伶老婆气得把家中的酒器摔的摔,砸的砸,哭着说:"这样下去日子怎么过?我求求你,一定要戒掉它!"刘伶说:"好,好,我自己控制不住,只有祈求鬼神帮忙。让我向鬼神发个誓,你给我搞点酒肉来供奉鬼神。"老婆听了便拿来酒肉,供奉到鬼神牌位前。刘伶向鬼神牌位拜了几拜,说:"老天爷生下我刘伶,把酒看作生命。一喝就是一斛,喝过五斗神志才清。我老婆所讲的话,您千千万万不能听!"然后抓起供奉鬼神的肉,拿起供奉鬼神的酒,一边吃一边喝,一会就不省人事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