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口才攻略 > 第十一章 注意语境提高说话效果的语言艺术(第1页)

第十一章 注意语境提高说话效果的语言艺术(第1页)

要想把话说到心坎上,说话时必须充分注意说话的语境。无论是话题的选择,还是话语形式的采用,都要根据特定场合的需要来加以确定,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充分理解你的言语,接受你的意见,否则,如果在不恰当的环境下说了不恰当的话,就会让别人对你产生误解,造成误会。

说话要特别注意语境

说话的语境,即指语言本身所产生的说话环境、氛围等,是说话艺术中最不易把握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不同的言语表达不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气氖,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

在特定场合讲话可利用以下几种技巧和原则,以达到理想的说话效果。

(1)多角度。某些场合的变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应对不好,会使自己陷于某种困境。这就要求说话者必须善于变换切入角度,灵活地应对和驾驭各种局面和场合。

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第一次出访加拿大,时值加拿大正举行反美示威游行。一次,里根总统的演说为反美示威游行的人群打断。只见里根总统面带笑容对陪同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说:“这种事情在美国时常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是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双眉紧锁的特鲁多眉开眼笑了。里根高超的说话水平,故作曲解、歪解,解脱了主人的窘迫,又体现了一位大国总统的胸襟与气度。

(2)正话反说。利用情境的参与,正话反说,摆脱不利的话语交际环境。例如,萧何以谋反罪诛杀韩信后,又召集群臣,设下油锅,要韩信的谋士蒯通当众供认和韩信谋反的罪行。在这种特殊环境的制约下,蒯通无法直陈其词,便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先数了韩信的“十罪”,接着又列举了韩信的“三愚”:“韩信收燕、赵,破三秦,有精兵四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汉王驾了成皋,韩信在修武,统大将二百余员,雄兵八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韩信九里山前大会战,兵权百万,皆归掌握,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韩信负着十罪,又有此三愚,岂不自取其祸?”蒯通明虚为数说韩信的罪状和愚蠢,实为韩信鸣冤叫屈,致使满朝文武为之动容,赢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萧何难以上手烹杀。

(3)利用歧义。利用特定场合,造成情境歧义。例如,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校方曾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无理削减一半经费,遭到了与会人员的反对。校长林文庆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付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他刚说完,鲁迅立即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叭”的一声“拍”到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有发言权?”致使林文庆措手不及,狼狈不堪。鲁迅讲的“有钱”和林文庆说的“有钱”是两个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语意相差甚远,鲁迅正是巧妙地利用交际环境造成的歧义,给林文庆当头棒喝,压下了他的气焰,打乱了他的阵脚,实现了当众讲话的目的。

说话要恰当得体

说话得体原则是口语表达的最高原则,一个人只有说话得体,才能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取得圆满的成功。

从口语表达过程看,说话者所说的内容,一要适合身份,二要适应对象,三要适应语境。简而言之,得体就是说话得适当、妥帖、恰到好处,即适时、适情、适势、适机、适人,一切都适度、恰当。下面我们就上述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简略分析一下说话得体的原则标准。

1.适合身份

人在说话时总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特殊的身份、地位出现在交际对象面前,因此,一旦进入交谈,说话者的言行举止都会被交谈对象所评判,评判的第一标准就是是否得体。作为表达者,符合得体这条原则主要是把握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所形成的形象和客观的要求。人们之所以对身着西装革履看起来风度翩翩却满口粗话、脏话的人不屑一顾,就是认为他缺少教养,言行举止与衣着所体现的身份不相吻合。有一年,某地举行修辞学年会,会长在开场白中这样说:“先让我这个老猴来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小猴耍。我老猴肯定耍不过你们,不过总要带个头吧。”代表们听后觉得很有意思,都笑着鼓掌。这是因为,首先,会长既是与会者中的最高权威,又年近古稀,把自己比做老猴,把其他与会者比做中猴、小猴,不仅描绘出老中青三代共聚一堂、切磋砥砺的学术气氛,而且妙趣横生;其次,在修辞学的研讨会上,会长故意用这种修辞手法表示自谦,与主体身份、客观对象和具体场合都十分协调,因而可以取得好的效果。但如果换一个中年人即使是会长.说出这样的话,如“我是个中猴,先让我来耍一耍,耍后请老猴和小猴耍”,就不得体了。因为听的人必定产生反感:把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称做老猴是一种大不敬,按他的身份是不能这样打比方的。所以,在进行口语表达即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想一想“说哪些话”和“哪些话能说”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形象。

2.适合对象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上,对当时被打散后又重新集结的起义队伍作了一次生动的演讲:“我们工农武装力量现在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现在力量很大,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咬牙,挺过这一关,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毛泽东用“小石头”终究会打烂“大水缸”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革命必胜的道理,战士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说法非常切合出身于工农的起义战士的特点,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如果换成“我们工农武装代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蒋介石反动派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反动力量终究会被进步力量所战胜”等抽象术语来演讲,这些工农战士就不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切合听众的特点,在一般的情况下,主要是切合听众对象的文化水平。不同的文化程度制约了人们对语义的理解,也制约了人们对言语组织形式的理解。如果不能切合听众的文化水平,就会出现说话人自命高雅,听者不知所云的情形。如某幼儿园大班的一小朋友,见妈妈留客人吃饭,便也拖着客人的衣角不让走。客人问小朋友有什么好“招待”的,小朋友只是瞪着眼望着,客人忙改口说:“你有什么好吃的?”小朋友这才“巧克力、旺旺饼、口香糖……”一口气数开了。这里用“好吃的”取代“招待”,正是适合了小朋友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此外,适合对象还应注意对象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与对象特定的人际关系等。

3.适应语境

说话适应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是指所选择的语言材料、言语内容、表达手段和话语结构安排要切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切合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和语言环境等语境要素。

1993年底,香港宝莲禅寺天坛大佛举行开光大典。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港督彭定康均应邀做主礼嘉宾。仪式结束后,彭定康答记者问指责我港澳办关于香港问题的声明“并不是一份有特别吸引的圣诞礼物”。记者以此请周南发表意见,周南以“佛教的日子”为由不予评论,因为在宗教圣地,参加宗教仪式,双方展开外交争论是不合时宜的。无奈记者追问再三,周南顺口答道:“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罪过。谁搞‘三符合’,自是功德无量,善哉。善哉。”末了一句“阿弥陀佛”,引来在场者阵阵掌声和笑声。

周南选用佛家语汇作答,应情、应景、应时、应物、应人,又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十分耐人寻味。

善于用环境来衬托说话

文化环境指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我们在讲话中要善于运用这种社会大环境,来衬托自己说话的小环境。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使用语言,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又渗透在语言之中,制约着语言的运用。社会文化背景,指社会场合,包括时间、地点、场合、气氛、事件背景、人事关系等。

解放前夕,陈毅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阿拉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相了?(用生硬的上海话)”台下充满笑声,这样的话在那个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显得十分得体,而且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

切情切境,是成功讲话的重要条件。陈毅元帅对当时报告的场景氛围的辩证运用,打破风格的表面统一,从而很好地适应了“行将进入上海”这一题旨情境,应情应景,耐人寻味。

还有一些虽然不属于大的社会环境,诸如地点、实物,但它们一旦附属于某种社会力量所能施加影响的范围,就成了社会环境。例如在国家级的外交谈判中,地点的选择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在谈判双方的领土上轮换举行,或者选择第三国作为谈判地点。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而敏感的问题?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朋友家里说说,总有一种客人心态,说话也总是显得拘谨一些,可在自己家里接待朋友,就无拘无束了。这种主人心态,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优势,人们把它叫做“居家优势”。

交际中有时地点的改变也可形成不同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讲话。例如:

有些领导者发现问题,往往请下属到自己办公室谈话。办公室是上级办公的地方,下属来到这里,很容易联想到上下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必须服从”的心态。这样,本来是对等的谈话,因为地点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参与,就有利于一方,使对等的双方,变成主动与被动的两方。主动一方便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势头(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差异,绝不是“以势压人”)。以此类推,如果顾客与营业员发生纠纷,经理应巧妙地把顾客诱导进自己势力所能影响的范围——经理办公室。这样既可以避免事态的扩大,也可以使这位顾客与围观者隔绝,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应而进一步增强不满情绪。所以,经理室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利于处理问题的小社会环境。反之,如果为了加强联络,增进信任和友谊,领导人员则应走出“领导效应区”,到职工宿舍、食堂、俱乐部等地方去,以便于放开话题,无拘无束。这类非语言因素,有时正像看不见的磁场,有着极其强大的特殊效应。

可见利用合适的社会背景说话,可明显提高说话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思维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社会大背景,并善于利用眼前的实物、身处的地点营造有利于自己说话的环境。

把握话说的最佳时机

机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句话的结果。

说话,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要如何把话说的动听、如何把话说到厅的心窝里,的确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有些人天生性急,总是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往往等到察觉说错话的时候都为时已晚了;有些人则是沉默不语,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以为“沉默是金”,不懂的说话适当时机的人,也往往会错过许多大好机会。

古人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恰巧说明了“说话艺术”的重要性,而并不是“言多必失”,会说话的人,即使说的再多也都是字字珠玑;不会说话的人,不会察言观色,也不懂得在适当的时机说话,即使话在说,一开口就伤人,又有何用呢?

失足,你可以马上站起来;失言,你也许永远无法挽回。

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卡耐基强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住说话时机。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叫闭着眼睛瞎说。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住说话时机。说话是直接的语言交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双方当场对面,还要受到周围环境的种种限制。该说话时不说,马上时过境迁,失去成功的机会。一句话说到点儿上,很快拍板,事情就办成了。说话时机的把握,有时就在瞬息之间,稍纵即逝,时不待我,失不再来。因此,说话时机的把握,比掌握、运用其他说话技巧更难更重要。

说话的时机是由说话的时境提供的。说话的时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可以说,一个人说话是以整个社会生活为背景的。要把握准说话的时机,就不能不对说话时境与说话行为之间的变化规律及特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说话的时境具有客观性的风格,对于说话的主体而言,时境构成的诸种要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有没有说话行为发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以客观的形式独立,这一点早已为哲学家们所证明。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虽然可以在说话过程中随时生成,但一经生成,就是以客观的形式存在的,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一样对说话行为产生制约作用。人的说话行为只能在具体的时境中发生、进行,谁也无法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摆脱它,超越它,说话行为也只有与具体的时境结合并保持统一,才能准确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良好的说话时机,只需要摒除一切不利的因素。一位著名的财政顾问曾经说过:把握适当时机说话的问题相当重要,首先我们必须看清楚有希望的顾客,是否真的具有认购的意愿。如果你忽略了对方的问题,而大谈自己的问题,那么说明你根本没有把握住重点,你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达到。

中国第一位现代舞拓荒者裕容龄,年轻时随外交官父母迁居巴黎。由于受旧礼俗困囿,一直不敢进言学舞的愿望。一次日本公使夫人来做客,顺便问其母:“你家小姐怎不学跳舞呢?我们日本女孩都要学的。”裕母不便拒绝,顺水推舟道:“往后让学吧!”裕容龄趁机进言了:“好母亲,我今后就学日本舞跳给你看,好吗?”说罢便换上舞装跳起《鹤龟舞》,公使夫人夸赞不已,母亲也只好认可。这里,裕容龄的进言成功,全在于那抓住时机的“机锋”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