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鲶鱼效应的启示 > 第十一章 鲶鱼型人才的忠诚问题(第1页)

第十一章 鲶鱼型人才的忠诚问题(第1页)

由于鲶鱼型人才有着积极主动的特性,而积极主动的人往往忠诚度不是太高,所以鲶鱼型人才的忠诚便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忠诚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荣耀

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句话: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离不开管理。要真正做到在管理中无为而治,离不开个人忠诚的培养和境界的提升。

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叫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每一个人一生要做许多事,每一个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就象自己做出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不忌妒旁人的成绩。无为是一种境界。无为是一种自卫自尊。无为是一种信心,对自己,对别人,对事业,对历史。无为是对于主动的一种保持。无为是一种豁达的耐性。无为是一种聪明。无为也是一种风格。

但是在管理中要做到真正的无为就必须培养员工的忠诚,就必须有忠诚的境界。这种忠诚不仅是对国家、对组织、对合作伙伴,而且也是对自己。自己要忠诚于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想,不做一些没有意义但是诱惑力很大的事情,不将精力放在无谓的争执上,要有豁达的胸襟。

仅以公司管理来论,我们来看看忠诚的境界在无为而治中所起的作用:

在管理领域美国通用电气CEO韦尔奇的一个经营的最高原则:“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管理得好”就是“管理得少”。根据调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管”与“理”遵照的是2080原则,这与我国企业管理中的“管”与“理”遵照8020的比例恰好颠倒。这也许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竞争力的一个极好的注脚。实际上,最理想的管理就是一种“无为而治”状态,也就是不管理。之所以不需要管理,这是因为人人都学会了自我管理,克尽职守,那些所谓的管理制度,条条框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管理就是要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但是这个理想状态实现的前提是管理者对鲶鱼型人才做到充分信任,进而培养忠诚于个人和组织的境界。而建立信任和培养忠诚的境界,管理者就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加强文化的融合,只有员工发自内心认同了企业的文化,才会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二是自由交换意见,安排正式或非正式会议作为员工之间相互交流的途径,当员工之间的了解加深后,他们就能放松自己,培养忠诚和凝聚力;三是感情沟通,重视心理情感的协调,善于运用感情疏通拉近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彼此把对方都视作“一家人”,相互依存,同舟共济,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四是注重结果。把实现结果的过程交给部下,又用过程的结果来衡量部下,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精髓所在。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注重管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监控行为,让管理进入一个自我控制的管理状态。

因此无论是个人的自我管理,还是公司组织的管理,最高境界无疑都是无为而治。而要实现无为而治的境界,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忠诚的境界。只有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自觉地忠诚于自己的目标,管理才会高效率地进行。忠诚是一种境界,是很多人想达到,但是尚未达到的境界;是很多组织想达到,但是仍在耗费大量资源和精力在努力达到的境界。有这种境界的个人能够自觉地为个人和组织的目标实现而努力,而不以个人眼前利益的得失所摆布。

要培养鲶鱼型人才的忠诚,还必须培养其忠诚是一种荣耀的观念。忠诚是一种荣耀,而且在我国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荣耀。关羽宁死不降,得到的是忠诚的名声,得到的是荣耀。有的历史人物由于不忠诚,结果导致名声扫地,在世时就被人看不起。即使死后,也遭到世人的诟骂。

吕布毫无疑问是东汉末年武力最为高强的将领,虽然关羽威震华夏,但是还是必须张飞和刘备的帮助才能将吕布打败下阵。然而为什么吕布没有象关羽一样成为万事景仰的人物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吕布的不忠诚。在汉末诸侯中,吕布先后跟随丁原、董卓作战,并最终杀死了丁原和董卓。成为独立势力后,吕布与曹操为敌,和刘备、袁术等诸侯时敌时友,最终不敌曹操和刘备的联军,兵败人亡。吕布虽然十分勇猛,但是少有计策,为人反复无常,唯利是图,没有忠诚事主的心。在三国中总是被别人骂作“三姓家奴”。最后吕布被曹操所擒,本来想投降,但是也是因为他的忠诚已经无法让人信任,所以被曹操所杀。

洪承畴是历史上一个遗臭万年的降将。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传到京师的消息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承畴的亡灵,却不知此时洪承畴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到了清朝,洪承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洪承畴60岁生日那天,洪府宾客盈门,正这时忽然闯进来一个披麻带孝的人,人们看时却是洪承畴的门生,到大厅之后号啕大哭,边哭边大声朗读当年崇祯祭洪承畴的文章,顿时大厅鸦雀无声。洪承畴被弄得无地自容,那门生哭罢,把手中一副对联在桌上摊开,扬长而去,大家偷眼看那对联,见上面写的是:

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嵌抗清名将史可法姓名,下联“成仇”谐音“承畴”,一褒一贬,跃然纸上,洪承畴当时面红耳赤。洪承畴以先朝重臣降清,又死心塌地做了清廷鹰太,连他的家乡人也很看不起他,他致仕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一年“谷雨”日,他寂寞难耐,拉了一位氏族弟子下棋,洪承畴难得高兴,棋子下得很顺手,一时想起今日谷雨,便吟道:

一局妙棋, 今日几乎忘谷雨!

他那位小辈把他看看,缓缓对道: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洪承畴听了,说不出话来。

虽然洪承畴对明廷不忠,但是对清廷绝对地忠心耿耿,但最后清廷也并不喜欢他。在他死后不久,他家就败落了。

当关羽向曹操开出“降汉不降曹”这个条件的时候,相信在他心目中就充满了自豪和荣耀。他是忠臣,所以万世都记住了他,而且流芳千古。象洪承畴这样的奸臣(针对于明廷来说),虽然历史同样记住了他,但是确是遗臭万年。

总之,在我国,忠诚就是一种荣耀,一种已然超越生死的荣耀。鲶鱼型人才需要有这种荣耀观。当然任何忠诚都是有限度的,鲶鱼型人才也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作地无限制忠诚下去。

学会无条件服从

“无条件地服从”是军人的天职,这就是为什么军人经商或者从政也同样优秀的原因之一。军人有服从的传统。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同样要培养自己服从的习惯,而且要是无条件服从。

忠诚的人会懂得服从,对于管理者给予的任务或者命令从来不讨价还价,也不找任何借口来推脱。在他们看来,只有服从命令,只有无条件地服从命令,才能实现管理者的意图,才能够说明自己的忠诚。

在国人的观念中,服从就是“对的就服从,不对的就不服从”。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指令下去第一时间就必须按指令去行动。

“对的就服从,不对的就不服从”存在判断标准上的错误。这种观念无异于宣告你比你的管理者更具判断力,而且你使用的判断标准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标准,而不是管理者的标准。反过来说,如果以你的标准为准,也就等于承认你的判断力比你的管理者还好,所以管理者的判断不算数,要以你的判断为准,按照这个逻辑来推,似乎很有必要将你和管理者的位置进行个对调。

之所以很多人不服从,不无条件地服从,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他们不够忠诚。他们把面子看得比忠诚还重要,认为无条件地服从很没有面子。但是服从要强调的第一点就是服从面前没有面子。面对管理者,要理由少一些,行动多一些。一些企业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一些管理者接受一项工作任务的时候,不是一趟就跑去把事情做了,而是先要想一想,要让交代任务的人先走开,似乎是要留下一段时间让自己想想。其实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好面子。马上去做显得自己好像很闲一样,实在不能丢这份面子,这是对企业不忠诚的表现,因为在他们看来,忠诚没有面子重要。管理者交代的任务应该无条件地执行。不服从命令的情况在部队里绝对不允许出现,部队里说立正就立正,向右转就右转。一个命令下去,第一时间就要展开行动。

忠诚的人明白服从必须直截了当。服从必须讲求直截了当,否则任务完成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如果一个员工对企业十分地忠诚,他绝对不会给自己过多的时间来考虑完成任务对他个人的得失,他会忘我地工作,忘我地执行。而他最后所得到的一切往往超过他自己的想象。一个企业需要这种直截了当的、没有阻力的传递过程,它是企业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忠诚的人即使对任务有意见,也会先接受再沟通。这就是现在企业管理中所经常提到的一种现象:只有你首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了以后,你才有发言权。执行任务的人不需要太聪明,不需要对所需要执行的任务进行评价,虽然评价是一种十分难得的能力,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并不需要。在任务执行了以后,可以将接受任务的时候的疑虑将交代任务的人作个说明。企业不需要那一接到任务就马上推辞命令的员工,因为那是不忠诚的表现。这种员工往往在管理者正在宣布一项工作或者安排工作的时候,马上就列出一堆理由证明你有多大的困难,这样的员工肯定是不受欢迎的。真正忠诚的员工的做法是不管觉得有多大的困难,先把分配给你的任务接受下来再说。如果真有什么困难,可以在会后去跟管理者沟通。之所以不能在会议上提出反对意见,首先是因为管理者的工作是成系列的,你这里只是其中的一环,不能因为你这一环影响到管理者工作的推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