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周不疑迈着沉稳的步伐,昂首挺胸地走进帅帐。
他一袭青衫,虽面容稚嫩,却神情坚毅。
帐内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充满了审视与怀疑。
曹操看了看年轻的周不疑,心中有些轻视。
他问到:
“你这少年是何人?来此处何事?”
“我乃是荆州别驾刘先外甥,周不疑。如今随舅父已归顺丞相,特来助丞相破敌。”
周不疑神色从容的说道。
曹操看着眼前的少年,先是一愣,旋即仰头大笑起来,声震四壁:
“你这小子,说能助我破敌?
我曹操麾下文臣如云,猛将如雨,更有雄兵百万,平定天下不过弹指之间,你有何本事?”
曹操的笑声中带着几分不屑。
在他看来,这少年不过是不知天高地厚。
周不疑神色未改,冷冷一笑,目光坦然地直视曹操,说道:
“丞相虽实力雄厚,但如今却面临巨大的难题。
您的士卒大多来自北方,生于陆地,长于平原,不善水战。
如今置身江面上,战船颠簸摇晃,水土不服,呕吐不绝,士气低落。
如此下去,即便有百万雄师,又怎能轻易取胜?”
周不疑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在帐内回荡。
曹操的笑声戛然而止,脸色瞬间变得阴沉。
他心中一凛,这少年竟能一语道破自己的困境,绝非泛泛之辈。
曹操收起轻视之心,开始重新打量起周不疑,眼神中多了几分谨慎与探究。
一旁的荀攸忍不住站出来,微微皱眉,目光锐利地看着周不疑。
他缓缓说道:
“你这少年,休要胡言。
丞相大军向来战无不胜,区区晕船之症,不过是小事一桩,何足挂齿?
待丞相一声令下,孙刘联军必如土鸡瓦狗般溃败。”
荀攸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向来沉稳谨慎,对这突然出现的少年心存疑虑,试图以曹操大军的威名来反驳周不疑。
周不疑镇定自若,迎上荀攸的目光,说道:
“不知这位大人如何称呼?”
荀攸回道:
“颍川荀攸。”
周不疑微微点头。
荀攸此人周不疑自然是早有耳闻,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心腹谋臣。
但是周不疑也不畏惧,只听他回答道:
“荀公此言差矣。行军打仗,讲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如今士卒因晕船战力大减,这绝非小事。
水战不比陆战,江面之上,战船颠簸,士卒连立足都困难,又怎能发挥出应有的战力?
若不能解决此问题,即便我军人数众多,也难以在水战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