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也不过是说来好听,因为合伙人太多,开支也太大,与合伙人分了红利,付出各处利息,做了必要的打点之外,不仅分文不剩,原先的债务没能清偿,而且还拉下…一万多银子的亏空,实际上甚至连账面上的“虚好看”都没有,等于是白忙活一场。尽管如此,胡雪岩除了初算账时有过短暂的不快之外,很快也就释然了。而且,他断然决定即使一两银子不赚,也该分的分,该付的付,决不能亏了朋友,答应人事,必须照办,若失信于人,下次难有成事之可能。信誉是为人之本,有了信誉,做任何事情都好办。重信誉者就必须要言而有信,这也就要求做人说话,办事要谨慎。凡与人约定,或答应人家的事必须是可能做到和必须要做到的事,不要随便许诺答应别人。
要从正道取财
胡雪岩语录:要从正道取财,不要有发横财的心思。从正路上去走,不做名利两失的傻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一句古语。这里“道”的所指,不同的人,一定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理解,这个“道”包含着正道、正途的内涵,则应该是不可否认的。所谓正道、正途,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不坑蒙拐骗,不走邪门歪道,按规矩去赚钱。用我们今天提倡的话来说,也即通过正当的途径,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去积累财富。
只要按规矩取财,只要得之于正道,君子也不会以爱财为耻。
那么胡雪岩的规矩与正道的原则为何呢?
首先一点是,“要从正道取财,不要有发横财的心思。”胡雪岩说:“一个人只要踏上正途,勤勤恳恳去巴结,自然不会有发横财的心思。”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胡雪岩在与人谈生意经的时候,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而且,他在说这句话时,大体都赋予它一种告诫警醒的意味。
一个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几乎懂得所有敛财门道,且自诩只知道“铜钱眼里翻跟斗”的商人,把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挂在嘴边,常常用他来警醒自己和告诫同行,这本身就值得深思。
这里所说的“道”,无疑应该包含具体的经商技巧,通俗的说,也就是赚钱的诀窍。不用说,经商就是为了赚钱,就是要把别人口袋里的银子“掏”到自己腰包里来。商人图利,对于经商者来说,千来万来,赚不到钱不来,赔本买卖更不能来。要光明正大从别人口袋里“掏”来银子,而且还要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让你来“掏”,自然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这里也自然有一些必需的技巧和诀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财之道”。不懂得生财之道,“君子爱财”终归只是爱爱而已,绝对是取之不来的。
胡雪岩精于生财之道,他注重“做”招牌、“做”面子、“做”信用;广罗人才,经营靠山;施财扬名,广结人缘……这些措施,就是他的生财之道,而且也确实行之有效。比如他在创办自己的药店“胡庆余堂”之初,策划的那几条措施:三伏酷热之时向路人散丹施药以助解暑,丹药免费但丹药小包装上都必须印上“胡庆余堂”四个字;正值朝廷花大力气镇压太平天国之际,“胡庆余堂”开发并炮制大量避疫祛疬和治疗刀伤金创的膏丹丸散,廉价供应朝廷军队使用等等。用现代经营眼光来看,这些措施具有极好的扩大声誉、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开拓商品市场、建立商事信用的作用。正是靠了这些措施,“胡庆余堂”从开办之初就站稳了脚步,很快成为立足江浙、辐射全国的一流药店,且历数十年而不衰,而由“胡庆余堂”建立起来的胡雪岩的声望、影响所形成的潜在效益,对胡雪岩的其他生意如钱庄、丝茶、当铺等的经营,也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不过,这里的“道”,应该更是指取财于不违背良心、不损害道义的正道,而且,胡雪岩说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八个字时,取的应该也正是这层意思,要不然,他也不会一次次地告诫他的手下,一定要在正途上去“勤勤恳恳去巴结”,不要有“发横财的心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道其实也就是人道。经商之道,首先是做人、待人之道。一跤跌进钱眼里,心中只有钱而没有人,为了钱坑蒙拐骗,伤天害理,便是奸商。奸商与奸诈无耻等值,这种人钱再多,也为人们所不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具体说来,也就是要依靠自己的胆识、能力、智慧,依靠自己勤勉而诚实的劳动去心安理得地挣取,而不是存一份发横财的心思靠旁门左道的钻营去“诈”取。有一句俗语,说是“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其实这既是一种很平庸、很没有意思的说法,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误解。真正做出大成就的成功的商人都知道,商事运作是最要讲信义、信誉、信用,最要讲诚实、敬业、勤勉的,一句话,就是要于正途上“勤勤恳恳去巴结”,生意才会长久,所得才是该得。
马需要夜草催肥有道理,但人必须有横财才能富起来,却实在并不一定。事实证明,依赖横财可以富得一时,但要富得长久却并不多见。明世宗嘉靖年间,奸相严嵩倒台之后被抄没家产,从他家里抄出的金银珠宝及其它器物的估价,达236万两,另在他的老家袁州的田产,占到一府四县土地的七成以上。他的儿子严世藩比严嵩更甚,家中光是藏金银的地窖就查出十数个,每个所藏金银都达百万两之巨,连严嵩知道以后都吓得直冒冷汗。他们的这些钱财无疑都是得自邪门歪道的横财,当时也的确是富过帝王家而“甲天下”了,但最终结果又如何呢?连一代都没有富下去便落得灰飞烟灭。这样的横财,带给他们的不是长久的平安富贵,而是灭门之祸。所谓飞来的横财不是财,带来的横祸恰是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也许正是懂得“道”的这一层含义,胡雪岩自己也特别注意尽可能从正道取财,例如他开药店要求成药的修合一定要货真价实,决不能“说真方,卖假药”,不能坑蒙拐骗;例如他与朋友合作,都是真诚相待,互利互惠,甚至宁愿自己吃亏,也决不亏待朋友。这都能看出胡雪岩作为一个商人的人品。而且,胡雪岩经商从来不违背下面几条原则:
第一,可以为了钱“去刀头上舔血”,但决不在朝廷律令明白规定不能走的道上赚黑心钱;
第二,可以捡便宜赚钱,但决不去贪图于别人不利的便宜,决不为了自己赚钱而去敲碎别人的饭碗;
第三,可以借助朋友的力量赚钱,但决不为了赚钱去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情;
第四,可以寻机取巧,但决不背信弃义靠坑蒙拐骗赚昧心钱;
第五,可以将如何赚钱放在日常所有事务之首,但该散财行善、掷金买乐时也决不吝啬,决不做守财奴。
胡雪岩的时代离我们今天已经一百多年了,时移世易,今天的商界自然也不是那时的商界。不过,为商之道,古今相通者多多,胡雪岩的经商原则,应该是能给今日商界中人提供某种借鉴的。
再一点就是要“从正路上去走,不做名利两失的傻事。”
“做生意还是从正路上去走最好。”这话是胡雪岩对古应春说的。
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庄,本来一切顺利,不想庞二在上海丝行的档手朱福年为了自己“做小货”——也就是拿着东家的钱自己做生意,赚钱归自己,蚀本归东家——中饱私囊,从中捣鬼。为了收服朱福年,胡雪岩用了一计,他先给朱福年的户头中存人五千银子并让收款钱庄打个收条,然后让古应春找朱福年,将这五千银子送给他,就说由于头寸紧张。自己的丝急于脱手,愿意以洋商开价的九五折卖给庞二,换句话说,也就是给朱福年五分的好处,这五千银子就是“好处费”。这算是胡雪岩与朱福年之间的一桩“秘密交易”。不过,这笔“秘密交易”一定要透给庞二。
朱福年收下这五千银子,也就入了一个陷阱:他如果敢私吞这笔银子,胡雪岩托人将此事透给庞二之后,朱福年必丢饭碗;如果他老老实实将这笔钱归入丝行的账上,有这一个五千银子的收据在手,也可以说他借东家的势力敲竹杠,胡雪岩与庞二本来是联合做洋庄的合作关系,朱福年如此做来,等于是有意坏东家的事,实际是吃里扒外,这样,他也会失去了庞二的信任。总之,就用这五千银子,胡雪岩要让朱福年“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胡雪岩的计划果然生效,朱福年不仅老实就范,并且还退回了那五千银子。而此时的古应春也因恨极而“存心不良”,另外打了一张收条给他,留下了原来存银时钱庄开出。的笔据原件。古应春把原件捏在手上,是想不管朱福年是不是就范,都要以此为把柄,狠狠整一下他。但当古应春将此事告诉胡雪岩时,胡雪岩对古应春说了一番话,胡雪岩说:“不必这样了。一则庞二很讲交情,必定有句话给我;二则朱福年也知道厉害了,何必敲他的饭碗。我们还是从正路上去走最好。”
从胡雪岩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胡雪岩所说的正路,有一层能按正常的方式、正当的渠道就不要用“歪”招、怪招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胡雪岩制服朱福年的办法,就是一种诱人落井、推人跳崖的十分阴狠的一招,的确有些歪门邪道的意味。在胡雪岩看来,这种招术,只能在万不得已时偶而为之,一旦转入正常,也就不必如此了。言谈之中可以看出,胡雪岩对于自己在不得已制服朱福年的一招,心里是持否定态度的。
胡雪岩所谓做生意从正路上走最好,还有一层意思,是指做生意不能违背大原则。什么钱能赚,什么钱不能赚,更分得清楚,不能只顾赚钱而不顾道义。
比如胡雪岩做生意并不怕冒险,他自己就说过:“不冒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如何能够出头?”有的时候他甚至主张,商人求利,刀头上的血也要敢舔。但他同时也强调,生意人不论怎样冒着风险去刀头舔血,都必须想停当了再去做。有的血可以去添,有些就不能去舔。有一次他就给自己的钱庄档手刘庆生打了一个比方:譬如一笔放款,我知道放款给他的这个人是个米商,借了钱去做生意。这时就要弄弄清楚,他的米是运到什么地方去。到不曾失守的地方去,我可以借给他,但如果是运到“太平军”那里,这笔生意就不能做。我可以帮助朝廷,但不能帮助“太平军”。
在胡雪岩心里想,他是大清的臣民,通过帮助朝廷而赚钱,自然是从正路赚钱,太平军自然是“逆贼”,帮助他们就是“附逆”,由此去赚钱,自然不是从正路赚钱,违背了这一大原则,即使获利再大,也不能做。
撇开胡雪岩以大清臣民自居而鄙视太平军这一点不论,仅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胡雪岩的说法和作法,应该是很能给人以启示的。事实上,做生意不能违背大原则,要牢牢把握一个正路,即使仅从商人求利的角度看,也是完全必要的。做生意从正路去走,往往可以名利双收,即便一笔生意失败了,也有东山再起的希望。而违背道义,不走正路,必将遭人唾弃,一旦失败往往一败涂地,名利两失,不可收拾。不用说,一定要去做遭人唾弃、名利两失的事情,那就实在是愚不可及了。
只有做到上述两点,做生意之人才算是君子,生意之道才能是正道。
坚持从正道取财,虽然财富增加的速度要小一些,但因为它是正道,它能历经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能够持久存在而不会像那些从歪道取财的昙花一现一样。这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