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好奇地问道:“那你为什么要先给爸爸织围巾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笑着解释道:“因为这可是我第一次使用这个编织器来织围巾呢,手法还比较生疏,很多技巧都是现学现卖的哟。”
“而且一开始我也不太清楚究竟应该织多少针才最合适,所以就想着先用给爸爸织的围巾来练练手,积累点经验。等到给妈妈织围巾的时候,我就会更加熟练啦,自然也就能够织得更好看、更完美啦!”
说完这些,那人恍然大悟地点点头。接着又有人开玩笑似的说:“哎呀,难道你这是偏心妈妈吗?”
我连忙摇头否认道:“怎么可能呢?我这不是优先给爸爸织嘛~”
……
新看一部小说,感觉挺有趣的。
上一部小说不看了,时间拖太久了,已经没有激情看下去了。
把它放到了我的分组里。
组名“很好看,但看不下去”。
我总会因为很多事情导致看不下去小说,比如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不够吸引人,看着没意思,能猜到后面会发生的事情,能猜到大结局;或者我看到一半,由于没时间看了,好久不看,再回来看的时候,就没有当初的热情了。
有时候即使知道后续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事情,但作者文笔很好或者写得很有趣,吸引我,让我忍不住继续看下去,我还是不会弃书的。
诶?
这件事我是不是说过?
我肯定说过!
不管,再说一次。
我弃的书挺多的,有小十本了,大多数都是看到一半就被新书吸引了。
我很少追更,一天四千字根本不够看。
但就有那么一本书,我追更了一年,到现在都没弃,是真滴好看!
因为那本书涉及到我不懂的知识层面了,我没办法想象以后的剧情。
虽然能猜到是个he,但我很期待具体的文章内容。
最近又开始看小说了,自从我回到家,就很少看小说了,没空看。
看着看着就觉得这本小说我之前好像看过。
哦,原来没看过,只是看过同类型的啊。
实际上,很多时候所谓的“抄袭”现象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毕竟,人类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局限性,尤其是当面对有限的素材以及相似的认知范围时,不同的作者产生相同或类似的想法实在不足为奇。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要求一群小孩子用画笔描绘出一幅包含人物、鸟儿、树木、房屋、白云和太阳等元素的画作,结果往往会让人感到惊讶——他们所画出的画面竟然大同小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几乎每个人都会将这些常见的元素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一个站立着的小人儿,几只飞翔的小鸟,几棵高大的绿树,一座有着烟囱的房子,几朵洁白的云彩飘浮在空中,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高悬于天际……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由于孩子们现阶段的认知水平所决定的。
对于他们而言,这些便是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容易理解和想象的事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孩子的作品都毫无特色可言。
恰恰相反,那些能够在同样的主题下展现出独特创意和个性表达的孩子,才真正令人眼前一亮。
同理,对于文学创作者们来说也是如此。
即使大家所选取的故事背景、人物设定或者情节走向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思、细腻的描写以及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将这些看似相同的元素编织成一部引人入胜、独具魅力的作品,便成为了衡量一位作者功力深浅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