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耳边传来了白隐禅师的那无容置疑的话语:“地狱之门正在打开。”
信重闻言,一怔之后,当即意识并信服了白隐禅师的言行高深,于是,他马上收剑并向白隐样师鞠躬致敬。
“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禅师缓缓地说道。
在这一则著名的禅话中,白隐禅师通过了设问,说明了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说明了人或因行善而升天堂,或因作恶而堕地狱,只不过是受当事者的一个念头所支配的行为决定的。
信重先是用他的拔剑之手,即将打开了地狱之门;再又通过他的放剑之手,打开了天堂之门。
其中的差距,仅仅是一念而已。
有哲人说过,欲望推动人努力工作,而贪婪会使人拽入深渊。欲望与贪婪往往只是一步之遥,但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
“业从何起,起于心之有念也”。学佛的人,大概都有一点警觉心。不学佛的人不知道,一生懵懵懂懂、糊里糊涂。学佛的人晓得自己业障很重,总有个念头要消业障。先要认识业障,才有办法将它消除。此处说明白了,业障就是念头,善的念头就是善业,恶的念头就是恶业。‘舍己为人’,念头只为一切众生得好处,没有为自己,这是善念,是‘善业’。如果念头只为自己得利益,没有想到一切众生,就是‘恶业’。佛法的善恶标准在此。我们起个念头,利益自己也利益众生,这个念头是善恶交杂,不是纯善,也不是纯恶;果报要看将来那个力量强,先去受报,不一定的。善念一定得善果;恶念一定要受恶报。善恶混杂不定的,要看后来的缘。
有一个朋友讲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18岁那年,读高二的他突然迷上了赌博。因为他们学校离化肥厂很近,他二舅在化肥厂工作,父亲便给了他300元钱,让他交给二舅,说是买化肥的,可他却将那300元钱全输掉了。他不知道如何向父亲交代,晚上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觉,便没头没脑地在校园外四处溜达。
此时已是华灯初上,他想到可能还在田里劳作的父亲,是如何渴望着给庄稼施肥,给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筹集下半年的学费时,便揪心地痛。这时,我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挎着一个小包从化肥厂走了出来。那个女孩他认识,是化肥厂的工人……
突然,他想到,今天不是化肥厂发工资的日子吗?眼前这个女孩今天也一定领工资了,并且工资就在她的包里!一个令他心跳加速的念头从他的脑子里跳了出来,他的心在那一刻提到了嗓子眼……他一边躲躲闪闪地跟在女孩身后,一边尽量让自己狂跳的心平静下来。他的身材高大,而女孩却娇小柔弱,他想,只要他突然跳出来,用力一拽,女孩手里的包就到了他手里,然后他便迅速抄小路向郊区的方向逃走。
就在他准备实施自己的计划时,突然从路边跳出一个身影,那是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一把抓住了女孩的包。女孩吓得哭了起来。女孩说,求求你,别抢我的包。那人用力一拽,包便到了他的手里,然后他转身就想抄小路往郊区逃。这位朋友心里一急,知道如果他往那个方向逃跑就糟了。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一把抓住了劫匪的胳膊。
他一个虎扑将那个劫匪摁倒在草地上,而那人的匕首也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左手臂……劫匪还没有跑出几米,化肥厂上夜班的工人们迅速将凶犯扭了起来。惊魂未定的女孩指着朋友对她的同事们说,就是这位同学,他不顾生命危险帮我抓歹徒,要不是他……后来朋友才知道,那位女孩的包里有1万多元现金,除了她刚发的1000多元工资,其余的钱都是厂里职工捐给她患癌症的母亲治病用的。
这朋友莫名其妙地当上了英雄,接受了派出所奖励的500元现金,还被学校授予“见义勇为好学生”的光荣称号。奇怪得很,从那时起,这位朋友就再也不赌博了,并且一心扑在学习上,终于考上了大学。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知道那件事的真相,他也害怕向人说起,只有用认真学习和不断地帮助他人来为自己曾经差点铸成的大错赎罪。现在想来,他还真是感到后怕,要不是那名歹徒抢在他的前面下手,也许,成为歹徒的人就是他了。善恶真是一念间啊。
由此可知,起心动念关系太大了。所以,佛在大乘法里教导我们,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一心一意专劝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这个业是“纯善”。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对世间决定没有贪念,就没有一点恶业,在世间随缘度日就好。自己生活富裕,是前生修的财布施多,这一生就过富裕的生活,不将富裕放在心上。这一生生活贫贱,日子过得很苦,生活条件很差,也不需要追求,无须改善,早一点求往生,这样的心是定的。如果生活很清苦,看到别人过得很舒服,想跟人家比一比,想方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诸位想想,他有没有意思离开六道轮回?没意思,还是留恋六道轮回,因为他还想改善生活,并不想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人求往生,难!
这些道理,不但佛祖教导我们,儒家也教我们“富贵安于富贵,贫贱安于贫贱”,心都是安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明白了,所以他的心很安定,没有欲望,没有追求。安就有乐。中国谚语常说,“知足常乐”。世间不知足的人最苦。知足的人最快乐。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菜根谭语录】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释义】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如果以欺诈行为博取善名,那么他们的行为与邪恶的小人作恶多端没什么两样;一个正人君子如果放弃自己的志节落入浊流,那还不如一个改过自新的小人。
搞摄影的江兆宁先生在一篇随笔中,说起过他的一位同道。江先生没说这位同道的名字,从文章中推测,应该是姓堵。江兆宁说:观堵兄其人,好酒、好色、好玩、好交游,惟享乐是图;然重义、重信、重友、重形象,乃性情中人。行事如入赌场,胜则坦然收钱,败则认赌服输。无心逐功名之累,不齿岳不群之流,独悠然做其“真小人”。
一提起“小人”,给一般人心理印象总不外乎是卑鄙、阴险、巧言令色……其实,“小人”和“凡夫”的意思是一样的。按佛家的说法,“小人”就是那些尚未自觉自悟,不求上达,安于生存现状的“凡人”。“真小人”则是指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平凡,自己卑微,但行事做人却从来不遮不掩,磊落坦荡的平常人。
“真小人”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甘于平凡,得少为足,容易安于现状。但“真小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不掩饰自己,伪装自己,活出的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哪怕是人格中的卑微和猥琐,也会毫无保留地袒露给世人。“真小人”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哪怕只有一分的“收获”,也就等于有了一分的“真”受用,一分的“真”体验。
《鹿鼎记》中的主角韦小宝,堪称是一个典型的“真小人”。他最大的特点是“好色”,而且“酸冷不忌”。在这一点上,韦小宝也从不遮掩,从不忌讳。他对女人从不另眼相看,无论道姑、公主、卖春女,全都一视同仁,概不歧视。对生活中的正经女子,他也以帮助她们为乐事。抄鳌拜的家时,他一个女人也舍不得发放为奴,白的黑的,胖的瘦的,漂亮的难看的,一概收下。就连鳌拜的老母,他也不忍弃之,发给了多隆。这些,兴许就是那些生活无着的下层女子,那些前途渺茫的大学女生,也对他着迷倾倒的主要原因。
大名鼎鼎的足球明星马拉多纳,也算得是个“真小人”。他一会儿吸毒,一会儿枪击记者,一会儿闹绯闻……似乎无恶不作,全身上下没一块干净的地方。但惟有这样,球王才真正表现出了与普通人一样的人性。球王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他并不完美,他也有错误,也会犯罪。但最重要的,是他勇于认错,承认自己是小人,决不标榜自己是君子。他从不像贝利那样,走到哪里都要说违心的好话,见谁夸谁,撒谎成性。贝利其实并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也曾与无数女子有过暧昧关系。但就是这么一个情种,却总是处处一副正人君子的打扮,满脑门褶子却楞要装纯情。马拉多纳与贝利不同,他混,他坏,他不可理喻,但他至少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透明的人,一个从不掩饰自己的人。
人人都敬仰君子,但君子也是凡夫。只不过是已经有所觉悟,懂得陶冶情操,升华自我而已。我们可以这么说:只要是意志坚定,心态健康,积极向上,自尊自爱,自制自励,懂得克制欲望,勇于改造自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都可称作君子。“伪君子”则不同,“伪君子”喜欢作假,喜欢伪装,喜欢把自己装扮得比君子更君子。明明是婊子,却偏要树牌坊;明明是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的“坏蛋”,却偏要装作真、善、美、清、纯洁白无瑕的“玉璧”。
以前,有一位诗人,可算得是个典型的“伪君子”。此人文章做得极好,几乎篇篇都透着“高尚”,透着“真诚”,但做人却不怎么地道。但是,就因此人会“做”文章,长于利用“文章”这个媒介,粉饰自己,伪装自己,自然也就更具有欺骗性。所谓“文如其人”,在他身上可说是大谬特谬。明明是个赌鬼,在文章中痛陈赌害,却谁也不如他“慷慨激昂”。明明是个嫖客,用文章声讨起“黄祸”,却可谓是“义正词严”。明明自己在外面是姘头列队,二奶成群,家中是夫妻反目形同冰炭,却偏要写些夫妻恩爱幸福美满的文章,俨然做起了“合家睦邻”的导师。中国的儒学,历来强调文品与人品的统一。人做得正派,即便文章写得平淡无奇,却也无伤大雅。如果文品虽正,人品却十分卑微猥琐,那么终究会有一天,要被读者戳穿“画皮”,现出“原形”来的。
学者的操守常常被人视为一个社会道德的标杆。而有不少学者却没有履行好这一责任。葛剑雄说,在传媒发达的今天,学者与社会的联系已越来越密切,学者的思想要通过传媒传达给社会。学者也有自己的利益要通过社会、通过传媒获得。学者的一言一行,也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一味地拒绝传媒是不理智的。对于传媒的炒作,也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就要求学者文人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定位。比如,如果你是个公众人物,社会就有理由对你进行批评。有的人对自己的过去讳莫如深,对批评暴跳如雷,这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以公众人物的形象获取名利的人,社会当然有理由对你的历史和现实的行为进行评判。当们指出你行为中或作品中的错误却不接受、不承认,那就是伪君子。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有一句自勉的名言:“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当谨记。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菜根谭语录】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释义】一个人如果生活在艰苦贫困的环境中,那周围所接触到的全是有如医疗器材、药物般的事物,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你敦品励行,把一切毛病都治好;反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良好环境中,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摆满了刀枪等杀人的利器,在不知不觉中使你的身心受到腐蚀而走向失败的路途。
人的一生之中,避免不了生老病死,荣辱毁誉,忧乐安危,穷达进退等种种遭遇,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安身立命,而后成就一番事业呢?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薛子庸语》书中说:“君子明于死生之分,达于利害之变,则富贵、贫贱、夷狄、患难、寿夭,一以视之矣。”也就是说人对于生死、得失、荣辱、富贵、贫贱等等不要看得过重,要克制、忍耐人性中的缺点,豁达地对待这些问题。
人生在世,可谓苦乐相伴,所以苦乐观也是安身立命的一个方面。君子忧乐在天下,小人忧乐在一身,对不同的人而言,苦乐也是截然不同的。“圣贤胼手胝足,劳心焦思,惟天下之安而后乐。是乐者,乐其所苦者也。众人快欲适情,身尊家润,惟富贵之得而后乐。是乐者,乐其所乐也。”吕坤在这里给我们讲明了一个道理,对于贤明的君子来说,他们辛苦劳作,不以为苦,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而那些利己者,追求外在功名利禄的人,是不可能有这种乐趣的。人应该忍耐对外在功利的追求所得到的快乐,因为这只是一时的,不会长久,搞不好会乐极生悲,所以真正懂得喜忧的人,是得意而忧,逢喜而惧。心志要苦,意趣要乐,在困难和艰险面前,保持乐观的精神。孔子盛赞颜回,正是颜回具有这种乐其所苦的精神。宋濂的事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主修《元史》参加了明初许多重大文化活动,参与了明初制定典章制度的工作,颇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被人认为是明朝开国文臣之中的佼佼者。宋濂年幼的时候,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寻找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得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手指冻得都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书坚持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无奈只能冒着严寒,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一点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因为这么诚信,所以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就因此能够博览群书,增加见识,为他以后成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