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又反过来刺激民众识字识数的需要,和其他诸多布置一起,向着陆大古期望的方向迈进———他希望此次任务结束的时候,民众的识字率能过50%的门槛。
“嗤。”
至于这些青壮正在挖掘的渠道。
和文化启蒙一样,是他赠给民众的礼物:
无论后代皇帝如何变化,这些水利设施都带不走。
它们可以一直起到疏通水流、防洪抗旱、帮助灌溉的效果。
陆大古称王数载,统御十数载,未曾大修宫殿,亦未曾大修皇陵,过半的税收都是用在了民生、教育和水利工程等事项上。
他发动各地方民众修缮他们家乡的工程,拨调炸药产能,建堤防922公里,疏浚大小河道201公里,闸坝涵洞23座,在现有的约1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大古的规划建设显著减少了洪涝灾害影响,干旱时期,也减少了民众的损失。
古代种地是很看老天爷脸色的,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某地方天灾导致某种作物大量减产的新闻也并不罕见。
而天灾一直都有。
历朝历代末期天灾人祸看上去特别多,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朝廷过于衰弱,无力管控地方,顾不上祂的子民了。
他正在全力减少必然到来的王朝不断衰弱对民众的危害。。。。。至少少死些人。
包括普及逆转土地盐碱化的方法也是:
众所周知。
在需要大面积进行灌溉农业的地区,大水漫灌,增加了地下水位,使含盐地下水水位上升,危害了表层的田地,加上强烈的蒸腾作用,会导致大量无机物沉淀在土壤表层,这就是部分盐碱地的成因,被称为【次生盐渍化】。
这种现象导致了不少田地被废弃。
对此,陆大古以汉王陆古的身份,召集了大量农官、学者,公开详细阐述、剖析了此类盐碱化的成因,并提出了几项解决措施:
这种盐碱土的主要成因在于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过高,或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而解决方法,参考《吕氏春秋》,就是冲洗盐碱地,即“浴土”。
通过人工大水灌溉促使部分盐碱成分沿土壤空隙裂缝向下渗透,将土壤表层盐分随水带到底层,接着在盐土周围筑土存积降水,即可使土壤脱盐。
接着,要想预防土地盐碱化,就要控制地下水的深度和减少地下水的蒸发作用,做好排水工作。
对盐碱地排水,有地上挖设【明沟】和地下铺排【暗管】水平排水的形式。
但明沟挖掘过深有塌陷风险,暗管工程量大,耗费人力物力过多,考虑到这两点,他采用“垂直竖井排水”,使工程不占地、减少花费、修缮方便、排水量大,又能控制地下水位,同时,结合灌溉功能,垂直竖井排水可以起到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效果。
另外,他教授人们适当使用酸性化学肥料,如大量施加腐土、木屑、泥炭等有机垃圾,这类措施也可对大部分盐碱地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
“而这些不过是技术手段。”
王宫里,恰跟大进谈到农业改革的陆大古说:
“能不能惠及到所有人还要看执行的人,只有将各种措施强有力地综合施行下去,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幸好,在实施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
她翻开民务部上疏的奏章,点点头:
“所以我们的人口增速才会变快。”
第一批在他们改造过的区域里出生的人渐渐长大了,古人结婚也早,十五岁就可以成家,因此,汉国终于迎来了人口增长加速。
现目前他们有2100万人,而可预见的未来,年增长人口应该逐年拔高,到几十、近百万左右。
“是时候了。”
他说:“我们起兵西进。”
“攻灭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