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皓星点了点头,道:“以目前的科技来说,对此的解释是大爆炸学说。宇宙从大爆炸中开始。至于大爆炸的原因,解释是,时间随着大爆炸而产生,之前没有时间,而因果是时间概念,因此,说大爆炸的原因是没有意义的。这个解释虽然不能令所有人满意,但本身也没什么错误,只是,这样的说法似乎近于宗教,因为教徒也可以说,在第一天,上帝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时间……只要把大爆炸换成上帝,同样说得通。”
姜皓星笑了笑,忽然开了个玩笑,道:“或许,教徒还能说,上帝创世之前,正在为提这个问题的人制造地狱。”
姜皓星继续道:“其实,也正因为如此,大爆炸理论提出不久,就被教会所接纳。不管怎么说,大爆炸理论还是相当成功的。通过观察恒星的红移,发现恒星的确正以飞快的速度离我们远去,经测量,宇宙中氢占75%,氦占25%,与大爆炸理论预言一致,而如果退回到100亿年至150亿年前宇宙中最早的客体,也与大爆炸的粗略估计吻合,这一切都支持着大爆炸理论,而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测出的宇宙背景辐射,这个宇宙创生时的遗迹,更消除了人们对它的疑虑。可是,在大爆炸之后,我们的宇宙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有现在这样的低熵?”
“要知道,如果随机选择的话,选到一个最高熵的可能是最大的,而选到一个低熵的概率相当的小。对科学家们来说,最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所观察到的物质世界的结构对常量的改变相当敏感,基本力的强度稍微有一点差异,就会造成物质世界结构的剧烈变化。例如,倘若核力稍弱,质子和中子的结合就会被量子分裂破坏,所有的恒星将会熄灭。若是核力稍强,两个质子就有可能克服它们共有的电斥力而粘在一起,便不会有氢从大爆炸中留下来,稳定的恒星也不复存在了。而假如引力的强度改变哪怕是1040分之一,就破坏了恒星内部电磁力和引力的平衡,所有的恒星只能不是蓝巨星就是红矮星,太阳这种恒星就不存在了。看起来,大自然赋予基本常量奇迹般的数值巧合,似乎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姜皓星伸出了三跟手指,逐一道:“对此,主流的科学解释大致有三种。一是认为概率是针对集合的,对单个事件,谈概率没有意义。这话没错,可是,不能否认,大爆炸是以一种罕见的形式,创造了一个罕见的宇宙,并且,恰好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宇宙。这多少让人感到奇怪。”
“对此的回答是,假如宇宙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在这里奇怪了。无疑,这种人择理论多少有点牵强。另一种观点是多宇宙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只是无穷多宇宙中的一个,我们的宇宙适合人居住,同时也有更多的宇宙没有生物存在。”
“这解释似乎没什么问题,可是,借助于无穷多宇宙来解释一个宇宙,怎么也说不过去,这违背了奥科姆剃刀原理。最易被接受的解释是,宇宙开始时过热,不容许铁的存在,之后,宇宙又冷得太快,没有足够数量的核反应发生。于是,原初物质就落在低熵的氢的形态中。可是,宇宙的温度又为什么这么变化?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而生命的产生,是偶然还是必然?”
“无生命的原子凑到一起,就有了生命。最初,人们是不相信的。他们认为活的生物体内一定有一种‘生命力’,它是神赐的。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被发现,Dna被发现,我们对生命了解越来越多,逐渐否认了‘生命力’的存在。米勒——尤里实验在模拟的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中,用放电模拟闪电产生了氨基酸,更证明了生命能从无到有。可是,事情真这么简单吗?”
“我们知道,物理学一直走在自然科学的前沿,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物理学家们破坏了无数人心中的信仰,逐步强调了物质的重要性,而否认了精神的影响。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物理学现在对精神越来越趋于肯定,相反,生命科学正试图完全取消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科学正走在上个世纪物理学的道路上。这不能不让我们产生联想,如果生命科学进一步发展,会不会继续走物理学的老路?现在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是否正确?”
外篇 科学宗教之争(中)
黑龙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7…17 21:42:14 本章字数:4402
“关于生命起源,一般的观点是,生命在‘原始汤’中产生。在原始海洋里,有一些简单的有机物,它们产生的原因类似于米勒——尤里实验。随着岁月流逝,越来越复杂的有机分子形成,最终,超过阈值,有机分子随机的组织就产生了生命。”
“可是,简单地计算一下,我们会发现,有机物自发地组成Dna,其几率小得可怜,在有限的地球年龄内,偶尔生成Dna的机会太小了。有人认为地球生命来自外太空,那也只是把难题转移到外星生命的起源。而对它们来说,时间同样嫌少,因为宇宙年龄并不比地球大多少。”
“即使生命起源的学说是正确的,在巧合中产生了生命,那么,从原始生命一路进化到现在的人类,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呢?作为人类,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感到自豪,人类进化到现在这个样子,太不容易了。虽然,有的动物,如黑猩猩,它的基因与人类的极为相似,是有1%的差别,但就是这1%,造成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我们有意识,而黑猩猩没有。”
“当然,也许有人坚持说,猩猩是有意识的,也一定有更多的人,坚持说他们的爱犬有意识。的确,对于这类说法,很难进行反驳,因为意识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只能通过其他的一些事实来进行判断。”
“通过内省,我们知道自己是有意识的,而我们周围的人,言行举止都和我们差不多,看起来比较正常,所以我们认为他们也是有意识的。但对于一只猩猩,一条狗,情况就复杂了。我们必须将动物的本能与意识区分开来。问题在于,如果说狗有意识的话,那么一只老鼠有意识吗?一只蚂蚁呢?一朵花呢?一台计算机呢?而我们自己的意识,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一岁时有吗?一个月时呢?一秒时呢?出生前呢?恐怕很少有人说在胚胎时就有意识了吧?”
“那么,意识是线性增长的吗?可以用具体的数值来表示吗?如果能的话,那能否也给每一个动物定一个值?例如成人100,小孩50,猩猩10,狗2,蚂蚁0。1……而如果不能,那么意识产生的条件就应该有一个临界值,一旦超过,就突然有了意识。”
“按你们星球上……”话一出口,姜皓星立刻发现不对,连忙改口道:“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可是,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足够复杂,所以会劳动呢,还是因为劳动,我们的大脑才发达?这固然是一个正反馈式的良性循环,但总需要一个起始条件,如果因为我们大脑的复杂,那么究竟要多发达的大脑才会劳动?是否有个临界值?而如果是因为劳动,那为什么就人类能劳动,而其它动物不行?区别在于什么?”
“如果要研究意识,就必须研究我们的大脑。然而,对于大脑的研究,是相当困难的。这不仅涉及技术问题,更有关于伦理道德,以及人们的观念。很少有人愿意让科学家切开颅骨进行实验,而即使有人愿意,也没有哪个科学家肯担这个风险。”
“现在这个星球的技术,对大脑的研究,大多是进行脑扫描,或是将电极插在头皮上测量,但这样得出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偶尔会为了治疗而打开颅骨,但脑外科医生显然对这项研究不感兴趣,同时,手术时他们也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做实验。而如果用动物实验来代替,结果也仅能作为参考。何况,实验用的动物大多是小白鼠之类,毕竟,黑猩猩或大猩猩十分稀少,代价太贵,一般实验室购买不起,更舍不得做伤害性实验了,此外,动物保护组织也是一重阻力。”
“再怎么说,它们与人类差得太远了。因此,长期以来,对大脑的研究,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人们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中划分了一条明确的界线,认为精神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
“随着脑科医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我们逐渐改变了看法,认为精神也是由物质决定的。例如,研究发现,可以将大脑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都与一种特定的机能相对应。许多人相信,我们最终能完全揭示大脑的秘密,甚至,我们能对大脑将要作出的判断进行预测。”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克里克认为,人的意志只是大量神经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称这为‘惊人的假说’,但在当代许多人看来,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相反,它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我也一直是这么认为。但问题是,这些神经元是如何配合的,具体需要多少数量的神经元,人才会有意识?能把人脑看成一台高度并行的计算机吗?”
“如果能的话,那它的操作系统又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细胞人工生产大脑?我指的是人工制造,而非克隆。如果不行,为什么同样的细胞结构会有差异?难道真有灵魂存在?而如果可以,那么,这个人造大脑会有什么感受?当它发现自己没有身躯,它会感到恐惧吗?它会觉得自己是什么?”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自我’的问题。我是谁?我之所以是我,而区别于其他人的因素是什么?是我的名字吗?显然不是。那么,是我的相貌,或者说是我的躯体吗?还是因为我的思想,我的记忆?而后者能否换个说法,说是因为我的大脑结构?”
“当我整容过后,当我被截肢、被移植器官后,我还是我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当我思想改变之后呢?要知道,我现在的思想,和小时候的有很大的不同,我还是小时候的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