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跟上去看看,但他没有车。
等他找到车,追上去时,正好亲眼目睹了老奥拉夫如何‘碾压’大胡子尼根的。
“他想用扳手敲碎尼根的脑袋,被我拦住了。”
雷说道
“他那时的眼神,真的很像野兽。”
……………………
来利·克鲁死了,直接导致他死亡的凶手也死了。
媒体争相报道着来利·克鲁的生平,介绍着他对司法界的贡献,对联邦的作用。读到动情处,主持人甚至会当场哽咽,红了眼眶。
纸媒也不甘于后。
他们将来利·克鲁的照片印刷在头版。来利·克鲁独自一人占据一个版面!
不仅如此,他们的二版通篇介绍来利·克鲁,三版发表评价,四版……
有的纸媒干脆直接印刷来利·克鲁特刊或专刊。
纽约之声与早安纽约分别用一首安魂曲作为节目开始的前奏,主持人在节目正式开始前,明确说明,安魂曲先给来利·克鲁,希望这位伟大人物灵魂得到安息。
纸媒如此传统的媒体都表现积极,网络媒体自然更加积极。
许多网站挂起了来利·克鲁的图片。
有人制作了一个专门为来利·克鲁祈祷的网站,访问者无数。
还不到中午,已经有多段采访视频被放到网上。
被访问者在听说来利·克鲁死亡的消息后,立刻红了眼眶,潸然泪下。
社交平台上,之前跳的最欢的各大高校跟司法界人士却出奇的安静。
现实中,来利·克鲁的死亡好像并没有带来什么影响。
只有哈佛法学院默默地将荣誉墙上对来利·克鲁的介绍摘掉——不是要撤掉,而是要修改生卒时间。
法院里一如既往的人流如织,来去匆匆。
就连雷似乎也没那么消沉了。
这种感觉令布鲁克林很奇怪。
中午,鲍勃拿到一封来自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信函。
信函是来邀请布鲁克林参加新生入学典礼的。
与以往对布鲁克林的邀请有所区别的是,这次用的是信函,而非电话沟通。
信函给人一种正式感。
打开信函,布鲁克林快速阅读了一遍,目光在最后顿了顿。
还有一处区别。
这次信函的末尾处,他们写着‘请务必到场参加’。
这让这封邀请函变得不同寻常了许多。
这好像是去参加某种会议,而非参加新生入学观礼。
布鲁克林将信函对折,揣进怀里。
“哈佛大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