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表兄想要举荐的,又是何人呢?”
“不是别人,正是程九思(程惟)。”
“原来是九思。”王子献微微一笑,眼中含着兴味,“看来,表兄与九思果然相交默契。”郑勤与杨谦可真是心有灵犀,难不成做对手久了,便能猜得对方的心思么?郑勤绝不会不知杨家将给杨谦准备更好的职缺,却偏偏……
呵,真有趣。
“若非九思这般的才华横溢之士,想必致远你也看不上眼。”杨谦笑道,“更不可能助你一臂之力,是也不是?”
“确实如此。”王子献微微颔首:原来,是想让程惟来与他争夺圣人的宠信?倒是好算计。便是他不举荐程惟,想必杨家也会寻其他人举荐。而如程惟这样的年轻甲第进士,也正好是圣人想提拔的对象,区区监察御史,不过是手到擒来罢了。
至于为什么特地告诉他,或许只是杨谦想进一步确保他会警惕程惟、防备程惟,最终二人绝不会化解误会惺惺相惜,只能成为暗中的对手。
一个两个,使的都是离间之计,真不愧是劲敌。
第241章暗度陈仓
夜色渐深,宵禁将至。忙着应对完郑勤与杨谦之后,王子献堪堪赶在延康坊坊门关闭之时,回到了藤园。此时宋先生尚未歇下,双目半睁半闭地坐在珍珑局前,似是正在思索该如何解局。他上前问安,宋先生抬起眼皮瞥了他一眼,便一脸困倦地打发他离开。
当他转身之时,却听宋先生又道:“再过一两年,洛娘当可嫁了。”
王洛娘可嫁,便意味着何城经受打磨之后,已经初具火候,或许明年就可试一试明经出仕。他的基础很是牢固,不过是因没有先生教导,所以对经义了解得不够透彻罢了。同时,身在商人家,他比寻常士子更多了几分对世俗庶务以及诸多风土人情的见识,而这种见识正是决定视野开阔与否的关键。经过宋先生指点之后,这些见识便转化为更深一步的思考,令他成长得更快。
“我会让傅母给洛娘准备嫁妆。”王子献勾起唇,“天南地北,没有甚么好货物寻不着。”就算临时将自家商铺中的货物凑一凑,也能凑出三十二抬或四十八抬嫁妆来,而且看着应该也过得去。不过,随着与两位妹妹相处的时日见长,除了责任之外,他倒也难得生出了几分怜惜之意,自然不会随意应付行事。
宋先生忽然又道:“你自己呢?长兄未娶,便嫁妹妹,说出去委实不太好听。你那群御史台的同僚,恐怕都等着你落下把柄呢。”仔细说来,长幼有序也算是世家遵循的礼仪之一。只不过,破例之事也多得很。便是弹劾,亦是不痛不痒而已。
王子献当然不曾放在心上,笑道:“先生尽管放心。便是弟子迟迟不婚,也能寻出不少合适的借口来。”譬如,让已经死了的小杨氏再去“死”一遍,然后守孝三年。又或者,让尚未死去的王昌“死”一遍,再守孝三年。三年又三年,便是不得已奉旨先订了婚事,对方大概也会主动求去。
他眼眸一动,宋先生便知道心爱的弟子又转起了甚么主意,哼道:“去,去,去。”每回见到自家弟子,他便觉得这世上大概没有甚么完美无缺之人。别人或许觉得,喜爱男子会是王子献唯一的缺憾。唯有他知道,若无新安郡王李徽,对父亲继母太过忿恨,报复他们太过狠毒,才会是王子献一生都难以逾越的伤痕。
含笑离开之后,王子献便来到自己的院落里。远远看去,交织映在窗户上的影子足足有数人,伴随着高低不同的低声笑语,他却并不意外。及推门而入时,李徽正拈子而笑,落在棋盘上,引得对面的人难掩愁色。
在一旁观棋者,是何城与一位年纪约在双十左右的年轻文士。两人都秉承观棋不语的君子之风,无论某些人如何使眼色让他们相帮,亦是但笑不语。若是郑勤或杨谦在场,必定会惊讶得勃然变色——这位面容俊美、举止文雅的年轻人,正是他们今夜频频向王子献举荐之人——同样为甲第进士的程惟程九思。
苦思冥想片刻之后,坐在李徽对面的虬髯大汉终是投子认输了。他“深沉”地叹了口气,正要打起精神来,再要求李徽与他下一局,便见对面已经换了人。而那人毫不避讳地握着李徽的手,笑吟吟地道:“我与玄祺如同一体,这局棋便由我来代他下罢。”
“……夜色已深,咱们还是早些歇息罢。”那大汉立即跳了起来。
“怎么?莫非你还记得当年连输一百局的事?”王子献眯眼笑道,“都过去这么些年了,你的棋艺不可能没有半点进步,怎能怯战呢?”
“你与九思下罢,我看着便是。”大汉将程惟推到跟前,自己盘腿趺坐下来。他看了看何城,又看了看李徽,笑道:“说起来,我们方才只顾着对弈了,尚未相互引见过罢?这两位我都不认识呢!”
李徽亦是恍然一笑:“确实如此。”他来藤园见王子献,却发现有人比他先到一步,正在王子献的院子中与何城对弈。其中一人他当然认识,程惟程九思,难得的甲第进士。另一人却是十足陌生。不过,这大汉却豪爽之极,分明与他并不相识,弈棋输给何城几局之后便又邀他来下。结果,这一下便到如今了。
“玄祺,九思不必说,你已经认识了。这位是九思的师兄,樊午樊正冲。他去塞外游历了几年,这两天刚回长安。”王子献道,“我曾与你提过,那两年外出游历之时,曾于岭南道遇到他们师兄弟。因一见如故,相交莫逆,不忍就此分别,故而相约长安再会。”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