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葬礼,有殓、殡、葬三个过程。
入殓时,周氏和顾芳儿等女眷给张老太太换上了装裹衣裳,称为“禭”,用的最上等的绸缎。
入殓的时候还会在逝者口中放一些米,称为“饭含”,富贵人家则放珠玉,称为“琀”。
七郎选了一块美玉,亲自放在老太太的口中。
周小石和周大通一起抬了老太太进棺材,这是一副厚木做的棺材,周小石提早就准备好的。
此时的风俗,老人还健在时,就要备“寿木”,寿木越好,老人家看得越欢喜。
如果是官宦人家,则用双层的棺,称为“椁”,只有五品以上官员可以在棺木外涂漆。
周小石就让人涂上了清漆,算是不违制。
点点滴滴,都用心到了极致。
张老太太的娘家人过来看到了,纷纷感叹:“儿孙们那么孝顺,老太太也没什么遗憾了。”
封棺的时候,孝子贤孙们都跪在棺木周围。
本已哭得麻木的七郎突然说:“让我再看一眼!再看一眼!”
……这是最后一眼啊!从此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他的话像是开启了某个机关,屋里的人全都哭成一片。
就连快做祖父的赵大郎都忍不住抱头痛哭……他是外婆最大的外孙,小时候,外婆最疼他了!
杏花村的每一个山头,每一条小路,都有他奔跑的身影。
封棺之后,要停殡,五服之内的亲属都会陆续来吊孝。
老太太在杏花村周家祠堂停殡,亲戚们就来这里吊丧。
整个祠堂挂满了白布,按照老太太生前的信仰,请了道士来做道场。
一声声颂经声,伴随着家属哀哀戚戚的哭声,远远地传了出去……
祠堂外的路上,来吊丧的亲戚女眷,也是连哭带唱,这叫做“哭丧”,那古老而奇异的曲调,让人听不清唱词,只知道是诉说老人的生平,却听得人从心底的哀戚。
孝子贤孙们穿着粗麻制的衣服,披麻戴孝地给来吊丧的亲戚行礼……吊丧的亲戚则穿着素衣,称为“缟”。
停殡七日,七郎都不肯去休息,最后连周氏都心疼得不行,劝道:“好孩子,还要送你外祖母上山呢,你要养一养精神。”
七郎摇头:“我坚持得住。”
他的声音沙哑,嗓子眼火辣辣的疼。
周氏抱着他哭道:“七郎!我已经没有娘了,只有你们这些孩子,你不要让娘担心。”
七郎恍然,娘才是最伤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