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未出阁便意味着始终是“未成年”。
“未成年”之人自然不能结婚,不能喝酒,不能拥有自己的府邸,不能拥有自己的臣属,也不能封王拜将,更没有资格参与朝政。
而历朝历代的礼制,皇子出阁虽然没有明确年龄,但默认是二十岁行冠礼时一起举行。
然而从未有一朝真正如此,其皇子是否出阁主要在于皇帝以及朝堂政治需求。
就如太子十五岁出阁,却是因为群臣多次谏言,赵皇亦有意培养太子,便顺理成章早早出阁。
倘若要选赵初尧结亲,那也不是不可以安排立刻出阁。
只是尊卑有序,太子十五岁出阁,那二皇子就不能早于十五岁。
恰好,赵初尧再过几个月便十五了。
念及此,众人皆不由看向赵初尧。
毕竟,明眼人都看出来太子有心悦之人,若不想棒打鸳鸯,那便只能往后找人顶上了。
二皇子赵初尧似乎就没有心悦之人。
可他乐意吗?
赵初尧当然不乐意,且不说他有无喜欢之人,就算没有,他也不会就这么随随便便娶一女子为妻。
吃瓜吃到自己头上,是他没有想到的,赵初尧不由脸色一黑。
很好,小本本又记上一笔。
赵初尧狠狠刮了一眼此时眼神乱飘,心虚至极的三皇子。
随即端起茶杯默默喝茶,假装没注意众人的目光,心中却快速思索着破局之法。
如此局面,一是解决问题,亦即是娶妻,二是解决问题之人,不过这点难办。
首先,赵皇不可能将故友暗中杀了,不守当年之约也就罢了,还把人给杀了,那名声就臭了。
其次,那人为何这么多年不上京?
很显然,此人也明白,若进京现身,说不得赵皇会念在当年的情分上会安排个一官半职,往后衣食无忧,至于结亲?
想屁吃呢!
未曾为大苍立过一寸功,又不是豪门世家,凭一句昔年的口头之言就成为皇室宗亲,那让一路走来的朝堂众臣怎么想。
或许表面上会赞誉赵皇君无戏言,但私下里定然不满生怨。
这忽然跳出来个小丑把他们费尽心思也得不到的东西给抢了,谁不生气。
若这般容易,那当年就不用倾家荡产去沙场拼死拼活打仗了,只需在赵皇身边吹马屁让他一时兴起许下结亲的诺言便好了。
而且就算赵皇当时答应了,等孩子长大这么长时间,他能在群狼中守住这个位置?
因此,此人要么早有预谋,苦等多年于此时上京逼宫,双方年龄合适,又有当年之言,冒险一赌赵皇会答应,心思之深沉令人叹服。
要么就是之前从未指望过当年的一句口头之约能让他家跨越阶级一飞冲天,又不愿千里上京当官,而今日如此,说不得有人在背后暗中推动。
不管哪种,都不能随意处置。
既如此,只能用第三种折中之法了,即拖字决,拖到问题解决或者拖到问题之人解决。
“先稳住对方,待我调查清楚所有情况后,再徐徐谋之。”
赵初尧这边思索时,太子已经回过神来,对赵初尧视若无睹的反应他并不生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