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你对我有偏见。我是共产国际的全权代表,我的解释反映了共产国际的原意。”马林严肃地逼问道:“你是否准备违反这个训令?”
“我向你郑重声明。”张国焘逼得无路可退,索性强横到底:“*第三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如果不完全同意共产国际的训令,是可以提出反对意见的。作为中央委员,我也可以提出反对意见。我还希望你将我的意见报告给共产国际。”
两人不欢而散。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40人。当陈独秀、李大钊走进会场时,代表们发出惊喜的呼声。这是南陈北李共同参加的惟一的一次党代会。
大会的主要议题是正式讨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问题,西湖会议中的一些分歧点又重新被提了出来。代表们围绕对国民党革命性的认识、共产党是否全体加入国民党、产业工人要不要加入国民党展开了更大范围内的辩论。
张国焘反对国共合作的调门最高。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还是进行工人运动,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和农民,共产党和工农加入国民党,就失去了独立的阶级力量,无异于把工人运动推向国民党的怀抱。
陈独秀、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指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实行国民革命,因此,共产党员应当加入到国民党当中去,在国民党内部发挥作用,改造国民党,推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的国民革命走向胜利。
南陈北李的态度影响了大多数代表的态度,张国焘处于极其孤立的地位。
瞿秋白好心地劝道:“要么我们不许工人参加国民党,让国民党得到资产阶级、军阀等给予的帮助,从而日趋反动,要么我们领导无产阶级加入国民党,使后者具有革命性。国焘同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呢?”
“也许我们是错误的。”张国焘特意重复一遍,加重语气:“也许我们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宁可保持‘左’,因为‘左’的错误比右的错误容易改正。我希望这次会议通过一个略‘左’一点的决议。”
经过讨论,大会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党内合作是当时惟一能够被孙中山和国民党所接受的合作方式。大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等九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任委员长。
选举结果令张国焘颜面扫地。在中央委员的选举中,他仅得到40票中可怜的6票!不仅没有当上中央委员,甚至连候补委员也不是。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摔得最惨一跤。
张国焘是*早期的“不倒翁”,有过“三起三落”的经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呻吟之后还会站立起来。(略)
。 想看书来
歧途深深(1)
这个秘密隐藏了半个世纪,如果不是建国后解密的敌伪档案大白于天下,谁也不知道享誉全党的“铁狱硬汉”竟然有过变节行为。
1923年是张国焘失意的一年。
落选中央委员之后,张国焘在党内的地位一落千丈。这年7月,*上海地委兼区委进行改选,张国焘仅当选为候补委员,被编在第二小组。
9月,他奉调到北京,负责编辑《工人周刊》,在党内没有任何职务。
张国焘郁闷不乐。尽管又重新回到了恩师李大钊身边,尽管北京党组织里都是老熟人、老朋友,但是,他仍然对工作采取了置身事外的冷漠态度。
1923年秋,维经斯基奉命赴华,接替马林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在他的关照下,张国焘的处境开始好转。经李大钊引荐,国民党北平市党部推选张国焘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陈独秀也没有忘记他的得意门生。在张国焘路经上海时,他说:“特立,我有一个想法,准备提名你与李大钊、谭平山、瞿秋白几位同志组成指导小组,协调指挥出席国民党一大的*代表。”
“恕难从命。国民党一大的会议我参加不完,中途还要回北京筹备铁路工人代表大会。”张国焘高傲地回绝了:“另外,我对*党员担任国民党党部的高级职务并不赞成,也不适宜代表中央行使指挥权。”
虎死不倒威,他仍然执着地固守着自己的那块阵地。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开会期间,他像好斗的公鸡,经常主动挑起争执。
会前,孙中山在大元帅府接见北方代表,把他的《建国纲领》发给大家,征求意见。
“先生,大纲第一条规定:‘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义、五权宪法以建设*。’”张国焘发难道:“请问,在这种硬性的规定之下,是否容许其他党派存在?”
孙中山不想与他争辩,他的秘书长叶楚伧代为回答:“这个大纲是经孙先生长期研究而写成的,其中一切问题必有妥善解决的办法。各位如能详加研究,便可获得深一层的了解。”
他言外之意是张国焘根本未读懂孙中山的《建国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