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基本的数理逻辑原理。
或者简单来说,就是说谎者悖论。
如果前者是真话,那后者就是假话,则矛盾;如果前者是假话,后者则是真话,同样矛盾。
所以问题不成立——
不。
伯特目光一凝,齿轮停滞了一瞬间。
看来是自己低估他了。
如果只考虑语义逻辑和陈述中的自指性,这种论述的确成立。
但这是涉及现实的问题,无法忽视能指和所指。
假如“我在说谎”指的是他之前所说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成立,同理,对于最后的表述“在以上两句话中”,按照通常理解,那就是指问题之前的两句话。
但这是属于他的博弈,他没有讲述博弈的规则,解释权在他,所以所有可能性都存在。
但这种玩弄规则的行为肯定不可能太过火,原因之前已讲过。
所以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均衡博弈”。
假设伊蒂丝想到了这一层,那么她的最优解就是承认“她的‘国王’会连续三个回合向右移动”为真,然后真的这么做,通过这种方式赢得博弈,获得卡伦克押注的筹码,即“精制排箫”的承诺。
否则其他任何回答都会在卡伦克的自由解释权下输掉游戏,结果想必也是相同的,无非是同样需要移动棋子,并且失去一件材料的承诺。
根据自己训练出的国际象棋模型估计,假如她的“国王”连续三个回合向右走,那么棋局的胜利概率将恰好降至50%以下。
伯特心底了然,通过演绎多种结果,他已将卡伦克的能力猜了个大概。
卡伦克的博弈能力在规则和结果上“相对公平”,规则越完善,胜利后能够控制败者的程度越深。“作弊”并非不能被接受,但会极度降低能够控制的程度。
除此之外,根据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卡伦克愿意付出对于贵族而言也十分珍贵的“材料”来换取微薄的胜率,说明控制伊蒂丝后能给他带来的收益必然远大于“材料”的价值。
其次,分析诺拉、米克和亨利等人。
米克和特蕾莎背后的势力是工人阶级的主要反抗力量,两方合作,正是自己极力促成的目标。
但分析亨利这个人,他对特蕾莎的追捕无迹可寻。
考虑细节。
卡里斯曼集团通用型蒸汽锅炉、王国军用步兵装甲、王国一号震荡炸弹……
对待普通工人的态度、控制工人的手段……
亨利明显与代表新兴贵族的卡里斯曼军工集团和斯伯林食品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背后的势力呼之欲出,虽然不够清晰,但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显而易见,所属的组织也有迹可循。
那么追捕特蕾莎的理由可以猜测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