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毛奇”号与“冯…德…坦恩”号即将修复,但是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之内,公海舰队也就只有这两艘战列巡洋舰可用。
至于正在建造的战舰,冯承乾并不抱任何希望。
进度较快的,只有“德夫林格”号与“吕佐”号战列巡洋舰。一切顺利的话,这两艘战列巡洋舰将在一九一五一年一月与一九一五年三月服役。因为有“布吕歇尔”号训练舰,所以舰员的培训工作将同步就绪。也就是说,这两艘战列巡洋舰在服役之后,就能迅速形成战斗力。
问题是,冯承乾最想得到的是“拜仁”级战列舰。
虽然冯承乾没有参与“拜仁”级的设计工作,在“拜仁”级立项的时候,冯承乾已经离开了帝国海军部,但是“拜仁”级可以看成是冯承乾在帝国海军战争部长位置上做出的最后贡献,也是最大的杰作。主要就是,在离开帝国海军部之前,冯承乾就制订好了该级战列舰的主要xìng能指标。
提尔皮茨接任之后,几乎原封不动的按照冯承乾制订的指标,指导了设计工作。
可以说,在冯承乾眼里,“拜仁”级才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战列舰。
可惜的是,就在冯承乾离任之后,提尔皮茨受外界因素影响,提高了战列巡洋舰的建造级别,从而压低了战列舰的建造进度。如果按照冯承乾的意思进行建造,“拜仁”级最迟得在一九一二年开工,而实际却拖到了一九一三年初,差不多晚了一年。此外,建造的施工进度也比冯承乾预期的慢得多。到大战爆发的时候,“拜仁”号的船台工程量才完成了百分之八十。
事实上,这还是在冯承乾反复催促之下的结果。
回到帝国海军后,冯承乾就让提尔皮茨加快了“拜仁”级的建造工作。不是他反复催促的话,到战争爆发时,“拜仁”号恐怕连百分之五十的船台工程都无法完成,也就别想在一九一五年下水服役。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帝国的各项政策明显偏向陆军。
当然,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海军的地位大幅度降低,直接导致“拜仁”级战列舰的建造进度大大延迟。
为了保证“拜仁”号按期完成,帝国海军不得不减缓了后三艘的建造速度。
即便如此,“拜仁”号也很难在一九一五年初建成服役,最多能做到在一九一五年初开始进行舾装。
从进度上看,“拜仁”号比冯承乾的预期晚了将近一年。
必须承认,提尔皮茨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即跟着英国搞战列巡洋舰,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更有价值的战列巡洋舰上。
对此,冯承乾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如果“拜仁”级严格按照他制订的进度表建造,那么在这个时候,帝国海军将拥有至关重要的兵力优势!!。
第一百零五章 前途莫测
“拜仁”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战舰?
提到“拜仁”级,就必须提到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即由冯承乾发起,最终由德皇批准成立的“帝国战略储备机制”。
在建立战略储备机制之前,帝国海军的所有主力舰、以及大部分巡洋舰等辅助战舰都采用燃煤锅炉。主要就是,帝国严重缺乏石油,煤炭却有不少。问题是,燃煤锅炉的效率远不如燃油锅炉,在动力系统所占吨位比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燃油锅炉能使战舰的航速提高二到四节。
二到四节,就是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差距。
正是如此,冯承乾觉得建造“快速战列舰”的时机成熟了。
当然,有这个看法与认识的,不仅仅是冯承乾。
在燃油锅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一直主张建造战列巡洋舰,把速度当成主力舰首要xìng能的费希尔也意识到,可以在不降低速度指标的情况下,提升战舰的防护能力,建造出拥有战列舰的防护与火力、战列巡洋舰速度的快速战列舰,从而把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完美的整合到一起。
费希尔这个推断的结果,就是大名鼎鼎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准,“伊丽莎白女王”级完全算得上是快速战列舰,而且该级战列舰在服役之后,没有编入战列舰分队。而是编入了战列巡洋舰分队,即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速度上。
问题是,为了追求速度,“伊丽莎白女王”级也牺牲了其他xìng能。比如,该级战舰主装甲带的最大厚度只有三百三十毫米。在同期战列舰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准,跟一向重视防护的帝国战列舰相比。更是差了很大一截。此外,为了控制住排水量,“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舰体构造上也有很多缺陷。
相对而言。“拜仁”级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