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殖民的时代
阿富汗分裂为赫拉特、坎大哈、喀布尔、白沙瓦和克什米尔等独立的君主国,进入了纷乱的内战时期。信德和俾路支完全断绝了同阿富汗的关系,锡克人占据了旁遮普,北方的布哈拉汗国越过阿姆河将巴尔赫据为己有,曾辉煌一时的杜兰尼王朝就这样崩溃了。一如马克思1857年在《对波斯的战争》中所说:
在1747年纳迪尔死后波斯处于一片混乱时,产生了艾哈迈德·杜兰尼领导的独立的阿富汗王国……这个拼凑得极不牢固的王国在它的创建人死后就瓦解了;它又重新分裂为原来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独立的、各有其自己首领的、互相之间干戈不息的阿富汗部族,这些部族只有在必须共同对付波斯的场合下才不得不联合起来。
西方史学家亦有言:
阿富汗王国的历史,就是一系列变革的历史。这个国家很少能不动干戈而得到休养生息——刀剑很少闲放在剑鞘中。
1835年,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内战中获胜。他以喀布尔为基地,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国家,成为阿富汗新国王。辉煌而痛苦的杜兰尼王朝已经是历史名词,一个新的王朝——巴拉克宰王朝即将崛起。1837年,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喀布尔加冕,并没有按照传统采用“沙”(意即“国王”)的称号,而是自称“埃米尔·乌米·穆米宁”(意即“信士们的领袖”),或称“大埃米尔”。
此时,欧洲人来了。正当多斯特·穆罕默德雄心勃勃准备恢复光荣的阿富汗王国之际,英国和俄国同时开始了从南北两端向阿富汗的渗透。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正是多年来阿富汗王国对印度的入侵和自身的内乱,使得英国有了这种机会。英国人早在1600年就开始进入印度,建立起东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虽然经过英法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人,但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并不巩固,印度大片土地仍保留在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公手中。艾哈迈德对印度的反复入侵,马拉塔人的衰落,为英国扫清了障碍。英国国会相继通过《调整法》和《印度法》,规定统治印度的最高权威是英国政府而不是东印度公司,英国人的力量陡然增强。韦尔斯利侯爵任印度总督期间,英国在印度迅速扩张。印度南方和莫卧儿帝国都城德里落入英国之手,中部各土邦被英国采取分化政策各个击破,随后英国用武力取得对印度西北部的统治,离完全控制印度只剩一步之遥。对于英国而言,彼时正是夺取阿富汗这个事关亚洲命运的十字路口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征服阿富汗,可以北击俄国柔软的西伯利亚腹地,东进中国矿产丰富的新疆,西钳占有地利优势的波斯高原,还可以一马平川杀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阿拉伯半岛和未来的巴尔干火药桶。
与此同时,阿富汗北方的俄国正值它扩张最疯狂的时期。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原因,俄罗斯帝国自始至终都在寻找向南通往不冻大洋的出海口。1546年的莫斯科公国仅仅只有24万平方公里,而到了20世纪初,俄国竟然通过吞并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黑海沿岸地区、远东地区和乌克兰,将领土扩大了整整100倍,达到了惊人的2400万平方公里。1775年,在俄土战争中取得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胜利后,俄国又把目光转向南方,目标正是曾经辉煌过的波斯帝国及其历史的附属地阿富汗。从1804—1828年,俄国处心积虑,击垮了波斯,迫使波斯签订了奇耻大辱的《土库曼恰依和约》。此后一个多世纪,来自北方的威胁如同泰山压顶,压迫了波斯150年。现在,俄国和英国同时瞄准了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和帖木儿都曾到过的亚洲十字路口——阿富汗。
多斯特·穆罕默德直接的威胁,来自强大起来的锡克人。1833年2月,英国人庇护下的阿富汗杜兰尼王朝前国王舒佳,争取到了锡克人的支持,又开始了复辟的努力。1834年,舒佳率2万多锡克军队翻山进入阿富汗,包围坎大哈。多斯特·穆罕默德写信给英国政治代表克劳德·华德,询问舒佳是否受到英国的支持。华德答复说,英国赞赏舒佳的努力,但无意积极干预。多斯特·穆罕默德得知这一消息,马上出兵痛击舒佳。生性懦弱的舒佳躲在安全的地方远远观战,不仅没有带队发起最后的冲锋,反而惊惶万状地从战场上逃跑了,把胜利送给了多斯特·穆罕默德。
1837—1838年是阿富汗对外交往的多事之秋,英国人、俄国人、波斯人、锡克人全部走上前台,在白沙瓦和赫拉特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活动。恰逢新的英属印度总督奥克兰勋爵上任,多斯特·穆罕默德得到消息,给奥克兰勋爵写去贺信,在信中向英国人控诉了锡克人的侵略。多斯特·穆罕默德提出,应该以印度河作为界河;为了换取这个让步,他答应放弃阿富汗对克什米尔的权力,将其让给锡克人。奥克兰勋爵的回答却是,英国政府的惯例是不干涉其他独立国家的事务,但他要求多斯特·穆罕默德将被锡克人侵占的原杜兰尼王朝领地白沙瓦的合法统治权交给自己的敌人。他还表示,打算派某些绅士来阿富汗宫廷商讨商业问题。多斯特·穆罕默德意识到,英国人拒绝了自己的要求,阿富汗必须从俄国和波斯寻求支持。
由于在与波斯的战争中取胜,获得了对中亚地区竞争优势的先手,俄国实质上是率先开始了征服阿富汗的第一步——操纵波斯国王穆罕默德入侵阿富汗的赫拉特。外高加索领土沦丧于俄国之手后,波斯一直企图占领赫拉特以弥补损失。彼时的赫拉特归杜兰尼王朝残余势力统治,卡木伦尚在王位之上。俄国支持波斯的行动,劝多斯特·穆罕默德不要干涉波斯对独立于巴拉克扎伊王朝统治之外的赫拉特用兵。1837年11月,由俄国教官训练的波斯军队3万余人包围赫拉特。波斯的行动和俄国的态度,使以印度为根据地向中亚扩张势力的英国感到震惊。英国外交官亚历山大·伯恩斯随即被英属印度政府任命为驻阿富汗的使节,企图促使多斯特·穆罕默德同英国人建立反对波斯及俄国的同盟。
伯恩斯受到了盛大的欢迎,骑在一头大象上和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阿克巴汗并肩进入喀布尔。谈判过程中,阿富汗方面要求英国人承认自己有收复白沙瓦的权利,英国人予以拒绝,谈判无法取得进展。多斯特·穆罕默德转向俄国,接见俄国特使维特凯维奇。多斯特·穆罕默德在给俄国沙皇的信中写道:“假使证明我不能抵抗那个恶魔般的部族(指锡克人),我自己必须同英国人联合。这样,他们将取得统治整个阿富汗的权利。”
与此同时,波斯军队困坐赫拉特城下,久攻不克。早在波斯军队入侵之前,赫拉特人已经得到消息,波斯人对“中亚的谷仓”的侵略已经迫在眉睫。赫拉特人将城外12里以内的村庄全部烧毁,所有大麦、小麦连同饲料和牲畜都集中到城里。城外的防御工事经过了加固,护城壕也进行了清扫和加深。英国方面为探察阿富汗局势,从英属印度向赫拉特城内派来一名年轻中尉做观察员。这个英军中尉名叫埃尔德雷德·璞鼎查,他在英属印度任职的叔叔是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的角色——参与负责印度殖民事务达40年之久的亨利·璞鼎查。几年后,亨利·璞鼎查受命全权指挥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代表英国在中英《南京条约》上签字,成为首任英国驻香港总督。
波斯军队有3万多人,拥有强大的火炮,于1837年11月开始围城。波斯国王穆罕默德为了鼓舞士气,下令将抓到的第一名阿富汗俘虏在自己面前用刺刀戳死。波斯火炮设在城西一片坍塌的房屋废墟上,大肆轰击倒塌的胸墙。意志坚决的阿富汗人不仅修好被毁的工事,并且还在后方修筑了新的防御工事。围城战第一个月结束后,璞鼎查在日记中写道:“波斯人已经消耗了几千发炮弹,但与开火时相比,无甚进展。”
严冬季节里,围城之战一直拖延下去,胜负难分。波斯军队的将领们彼此不合,相互拆台,幸灾乐祸。阿富汗人则常在夜间冲杀出来,袭击岗哨,捣毁正在修建的波斯工事,杀死波斯士兵和民夫。璞鼎查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军事顾问的角色,为赫拉特守军出谋划策。1838年2月,璞鼎查甚至作为卡木伦的使节,出城访问了波斯军营。波斯国王穆罕默德对璞鼎查以礼相待,但是告之他:直到自己有一支军队驻扎经赫拉特的城堡,否则自己是不会感到满足的。4月,英国公使麦克尼尔来到赫拉特,在赫拉特城和围城的波斯军营中展开斡旋。俄国公使西蒙尼奇伯爵也加紧活动,鼓励波斯国王穆罕默德坚持攻城。麦克尼尔与西蒙尼奇由此发生冲突,波斯国王选择站在俄国人一边。麦克尼尔随即与波斯断绝外交关系,离开波斯军营。他代表英国政府向波斯表示最强烈的不满,声明英国认为,波斯占领赫拉特是一种“敌对行为”。
6月24日,俄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比洛夫斯基将军组织总攻,波斯军队从赫拉特五个不同的地点同时发动攻击。波斯人在四个地点被击退,但其敢死队在第五个地点拼死前进,攻占了城壕和其他工事,赫拉特城防终于被围攻者突破。据英国人的资料记载,接下来的事情,璞鼎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沮丧的阿富汗人三五成群地往后撤退,指挥守城的宰相雅尔·穆罕默德也灰心丧气,正在飞奔逃跑。璞鼎查抓住这位宰相的手臂,骂他是怕死鬼,把他拖到被打开的城防缺口处。最后,璞鼎查终于如愿以偿地看到,这位发了狂的宰相痛打那些退却中的阿富汗人。阿富汗人为了逃避雅尔·穆罕默德的拳打脚踢,掉过头来冲向破城的波斯敢死队。这下反过来轮到波斯人惊慌失措,丢下打开的缺口,撤了下去。赫拉特守住了,双方都死伤惨重。比洛夫斯基在战斗中被打死,多名俄国顾问负伤。
危机依然严重,雅尔·穆罕默德无法恢复阿富汗人的士气。围城的波斯军队也失去了斗志。双方供应匮乏,赫拉特城中发生了饥荒,连围攻一方的军营里也被可怕的饥饿笼罩。1838年8月,英国人的外交照会送到波斯军营。赫拉特久攻不下,又有英国入侵的传闻,波斯国王穆罕默德只能答复道:“我们同意英国政府的全部要求。我们不愿打仗了。假若不是为了友谊的关系,我们不会放弃对赫拉特的围攻。”就这样,9月8日,垂头丧气的穆罕默德跨上自己的坐骑,波斯军队以维持英波友谊为遁词,全部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