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抗日战争的细节1听书 > 第一章 日本人的满洲梦1926年12月1936年12月 捉蒋行动(第1页)

第一章 日本人的满洲梦1926年12月1936年12月 捉蒋行动(第1页)

“东北易帜”后,蒋介石要做的,就是树立国民政府的威信,改掉北洋以来的纷乱局面,把政令统一到南京这边来。

北伐成功、定都南京后,蒋介石就没闲过,像被绑在水车轱辘上,一直在那儿转。他也想停下来,但对手说:别,蒋校长,蒋总司令,蒋委员长,您还是再转会儿吧。

但这些人又不给力。

在对付党内派系和新军阀上,蒋介石还真有两下子:在党内,击败汪精卫、胡汉民、孙科;又在蒋桂、蒋冯、蒋阎冯大战中,把不听话的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唐生智等人一个个搞定。

我不写这些。

那种国人间的内耗,即使再精彩,也没意思,一点意思也没有。但要念叨一点,这种倾轧,在很大程度上让日本人钻了空子。

举个例子。1930年中原大战时,张学良把11万东北军精锐调入关内,帮蒋打阎冯,这些部队走后,东北虽有20多万正规军,但至少在日本人看来是个机会。

反蒋的都靠边站了,但在对付日本人上,蒋介石开始头疼。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只能向国际讨“公理”(向英法把持的国际联盟投诉日本),而没能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上对红军的围剿更不顺,党内反蒋势力一发难,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二次下野。说是下野,但黄埔系的中央军还攥在他蒋校长手里,别人是指挥不动的。

此时最有资格上台的,除汪精卫外,就是胡汉民。胡被认为是党内反蒋的精神领袖,但没心气接这个摊子。汪精卫呢,鬼得很,一直探头观察。

帽子就落在了国民党元老林森和孙中山的公子孙科脑袋上。

林森从此当了十来年的国民政府主席,直到1943年在重庆车祸去世,他也算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了。孙科当上了行政院院长,相当于国家总理。孙科,龙二代,离龙远矣。但这也没什么不正常的,毕竟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那样的,在这个世界上是稀罕之物。孙科很想在政坛待着,但又缺乏才华,1932年“一·二八”事变[10],上海打起来那天,慌忙把才坐了个把月的位子给了汪精卫。

汪精卫也够倒霉,一出山就碰到日本人打上海。显然他自己玩不转,但说到底他是个政客,军国之事做不来的。虽然他非常讨厌蒋介石,但此时又离不开蒋介石,后者重新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水到渠成。

虽然南京也把中央军派了过去,支援在那里抵抗的第19路军,也叫日军连换了四任司令官,但最后还是签下了《淞沪停战协定》[11]。按这个协定,上海成了非武装区,只允许保安队和警察待在那里,而不许中国正规军驻扎。

国家之事是没法讲理的,如果非要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强权即真理”。作为强国,不讲道理;如果你是弱国,那么最好你也别讲道理,因为没道理可讲。

“一·二八”显然跟“九一八”有关。很多人认为,是板垣撇开石原后自己联络上海的日军搞的一个谋略,为的是把国际注意力吸引到上海。板垣有这个脑子么?就算他有吧。这里只说蒋介石,一下一上的他,面对日本人的纠缠,决定以不变应万变:

这个万变是日本人一次次制造事端,这个不变就是关闭跟日本的政府间谈判渠道。蒋介石有个想法:如果跟日本政府谈判,中国这边肯定吃亏。他晓得,九一八事变只是个开始,大约就是从这时候起,针对日本人,他开始在国防和战略上留后手了。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不是向国际社会投诉么,那个英法把持的什么狗屁国联派了个调查团到东北,但除了让日本的国际形象有点毁容外,任何作用也没起。调查团转悠了一圈,又回去了。而对关东军来说,怎么收局是个问题。

有几种选择:第一种是像对付朝鲜那样,占领后宣布合并,把东北并入日本版图;第二种是军事占领,占领一段时间再说,在东北设立个都督府一类的机构,由日本人担任首脑;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搞个木偶政权。

日本人选择了最后一种。

关东军占领东北后,两个“满洲英雄”闹了一场,板垣征四郎觉得,为了一劳永逸,应该由日本直接占领,看上去虽冒险,英、美、苏等国甚至可能制裁日本,但如果日本人撑下去,事情就会不了了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