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直播古人陪我一起补课最新章节 > 第118章 黄道婆 上(第3页)

第118章 黄道婆 上(第3页)

忽然之间,明白了后世对第一产业的看重。

陛下,我们人才,真的很稀缺啊!

嗯,虽然后世的道观和现在的道家没一个秦半两关系,但是除了道家,所有人都默契管她叫黄婆婆呢。

[原先松江人用小竹弓弹棉花,效率低下,黄道婆又找来弹棉花的匠人,一起商量改造弹棉花的工具。

几番试验之后,她终于把原来一尺来长的弹棉花的竹弓,改成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弓弦由线弦改为绳弦,手指拨弦改为棒椎击弦。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地方使用这种木制绳弦弹棉花。]

刘彻有个无聊的爱好,就是看视频的时候顺便关注主播的表情,借此观察一些东西。

看见主播‘啊,原来如此’,‘没错,是是是’的自豪表情,他心里有底了,视频说的没错,至少这种工具弹棉花,是连主播都知道,甚至可能看过的。

刘彻是见过白叠的,小小一个,可没有天幕上那么大。

很好,赵过又有活干了。

[松江过去用的,是单锭手摇纺车,需要三四个人劳作才能供应上一架织布机的需求。

黄道婆请来木匠,大胆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与锭手摇纺车融合,改制成为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

脚踏劲大,还能腾出手来抽纱,同时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车,让纺纱效率一下提高两三倍。

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锭加到五锭。

工具改进后,黄道婆又在织布技术上加以改进,错纱、配色、综线、絮花这些黎族纺织技术,都融合进了家乡纺织技术上。

漂亮的乌泥泾被,很快就传遍了松江一带,随即驰名全国。

于是人们便到处唱起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黄道婆去世之后,大家悲痛伤心,一起捐资把她安葬在上海县曹行乡。

当地百姓为了感恩纪念,在她出生的乌泥泾镇为她建祠祭祀,名为‘先棉祠’,每年四月黄道婆的诞辰,都有人赶来为她祭祀。

尊奉她为“织女星”,或是“先棉神”。]

“黄婆婆,黄婆婆……”

明清的松江地区,大街小巷里的人又用家乡方言唱起了这首歌谣。

她们从没忘记黄婆婆,一直记着她对乡亲们的恩德。

大明宫里,抚摸着自己隆起的肚子,长孙皇后神色敬佩。

“这位黄婆婆的功绩,配得上织女星。”

在主播这里,他们知道了很多出身微末的伟大人物。

但这位黄婆婆,她不是主播那时候的人,没有受过一点教育,从小的日子都是在苦难中长大。

这样一个在他们封建王朝随处可见的小民,也有坚韧的意志,聪明的头脑,和关爱家乡的心,用自己的能力,改变了家乡的生计。

从小生活在原本的家庭环境之中,尽管羡慕后世,但自己怎么也自信不起来的女孩子们眼神亮起。

原来出身如何也并不能决定一切,没有受过教育也不一定一事无成。

即使没有娘家,有个糟糕的婆家,活在这样一个世道,两鬓斑白了,也还是能靠自己的才华,做出自己的事业。

她没有家人,但是靠着自己和遇上的好心人,依旧可以活的很好,很伟大。

诸朝之中,不少文人骚客也惊叹道:“奇女子也!”

后世的牛玉琴对抗风沙,他们的黄婆婆也不输于她,甚至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松江的棉纺织业。

虽然黄道婆也是他们往后的人,但莫名的,他们接受了主播那边的划分,自觉把黄婆婆和自己都归入了封建社会。

曹植提笔写了一首《织女赋》,曹丕也默默写了一篇《献黄道婆文》。

人均文学达人的北宋就更不用说了,大家文思泉涌,等着哪天幸运的话把自己的新作品发给主播。

随着以后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工业的兴起,被主播带来的黄道婆的故事,也会仍然在诸朝一代代传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