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剿杀
郑成功、张煌言在长江下游落败时,永历政权在西南、两广的势力也正在加速崩塌。
多尼统领三路进剿云南,“逃跑帝”朱由榔逃出国境,永历政权相当于降了“半旗”。吴三桂因后勤补给问题“振旅班师”后,清军又不断对滇中、滇东进行清剿。
清军剿杀的目标,除了南明的抗清武装以外,还有无辜的百姓。清军的极端残暴,让云南成了人间地狱,“无处不遭兵火,无人不遇劫掠”,“房地为之翻尽,庐舍为之焚拆,以致人无完衣,体无完肤,家无全口,抢天呼地,莫可控诉”。
这种惨无人道的肆虐,激发了云南百姓的怒火。元江土知府那嵩秘密联络降清总兵高应凤,以及石屏总兵许名臣等土司,于永历十四年(1660)七月公开抗清。九月,许名臣部攻克石屏州,那嵩等派军进攻蒙自,滇东土司纷纷响应,令初来乍到的清军相当惊恐。
但是,李定国、白文选等永历军残部的主力部队分散在滇西各地,内部的统一调度指挥都难以实现,更不要说开赴滇东支援土司抗清了。
九月二十一日,吴三桂率军从昆明出发,进逼那嵩、高应凤驻守的元江,许名臣迅速率部从石屏州回援。十月初一,清军占领石屏,于初九围攻元江。抗清义师寡不敌众,陷入绝境。那嵩拒绝清军的招降,举家自焚,许名臣也自杀殉国,高应凤等被俘,起义被彻底镇压。
与当地百姓誓死抗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由榔、李定国、白文选西窜后,分散在云南各地的永历军残部掀起了一股投降高潮。永历十四年(1660)正月,杨武率高文贵(已病死)旧部三千余人不战而降。五月,祁三升率八千余众投降。至七月,已有马宝、马惟兴、杨威等部相继归附清军。吴三桂将这些降军统一整编为十营,兵力共计三万人以上!
——百姓奋起抗争,军队纷纷投降,这打的什么鸟仗?
云南如此倾颓,四川也难以独善其身。
永历十三年(1659年)七月十一日,四川巡抚高民瞻率军从保宁出发,一路攻取灌县(今四川都江堰)、绵竹、什邡、汉州(今四川广汉)、简州(今四川简阳)等地,于二十六日进抵成都。南明守军在总兵刘耀、杨有才等人的率领下不战而降,“满城荆棘”的成都落入清军之手。
九月,清军又南下进取嘉定、建昌一线。次月,陈建等杀害高承恩,奉其首级向清军投降,川南沦陷。
清军轻而易举拿下川西、川南,但对于川东的“夔东十三家”只能是“望山兴叹”,不敢轻举妄动。除了地势险要、交通不便以外,这些号称“十三家”其实远远不止十三家的抗清武装,都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一个算是一个,都是“死心眼”。
——投降?不好意思,这俩字不认识!
“十三家”中有郝摇旗、李来亨(统率忠贞营旧部)、袁宗第、刘体纯等人。提起这些名字,我们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支多么“难缠”的武装。
一直等到朱由榔遇难、郑成功航海,清廷才开始着手准备拆除这群“钉子户”。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四川总督李国英向朝廷上疏,提出了四川、湖广、陕西“三省会剿”的作战部署。九月,清廷正式作出批复,同意李国英的动议,调军进剿。
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四川、湖广、陕西三省清军分别从三个方向进剿夔东山区(河南也有部分驻军参战)。由于抗清武装扼险而守,战局一度陷入僵持。
七月,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在东线发起反击,取得全胜,清军“楚师全军失利”。义军挥师西向,九月与清军李国英部遭遇。义军刚经过东线大战,又长途奔袭,不幸被李国英击溃。
至年底,清军兵力不断增强,义军内部也开始出现混乱,哗变不止。十二月,清军发动新一轮进剿,义军已成强弩之末,刘体纯、潘应龙自杀殉国,郝摇旗、袁宗第、朱盛蒗等被俘,于次年十月遇害。
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李国英率部对最后一个“钉子户”李来亨部展开全面攻势。昔日令清军闻风丧胆的忠贞营绝非浪得虚名,虽然饱受排挤,最终流落山区,但“金盆虽破分量在”,战斗力依然不可小觑。
李来亨率部在茅麓山区与清军周旋,利用地形优势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很多清军将领都丧命于此。在长达半年的围剿中,清军先后投入十多万军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李国英迫不得已,只得采取“铁桶战术”,将义军死死困在山区。八月初四,弹尽粮绝的李来亨自杀殉国。至此,夔东抗清势力被清军彻底摧毁。
相比于能征善战的“夔东十三家”,两广的抗清义师就没这么幸运了。
李定国大军从两广撤走后,留在两广继续抗清的主要有陈奇策、罗全斌、郭之奇、连成璧、王兴等部。由于兵力单薄,实际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从永历十二年(1658年)七月起,尚可喜就派军围困了连城璧、王兴、李常荣等驻守的文村。
永历十三年(1659年)初,清军广东总兵栗养志率军对其他义军展开全面清剿,进展相当迅速。闰三月初八,陈奇策被俘。三天后,罗全斌率部投降。
八月,尚可喜命清军进剿文村,王兴、唐王朱聿钐自杀殉国,连城璧逃回江西老家隐居,李常荣投降。
永历十四年(1660年)四月,清军攻克龙门(今广西防城港),邓耀削发为僧,藏匿于广西境内,次年被清军查获后遇害。
奉永历朝廷之命联络两广义师的郭之奇流亡越南,于永历十五年(1661年)被越南当局“上交”给清朝,次年八月在桂林遇害。
“降半旗”
提前交待完郑成功、“夔东十三家”和两广义师的最终结局,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永历朝廷的“半旗”是怎么降的。
永历十三年(1659年)闰正月二十六日,朱由榔在沐天波、马吉翔、李国泰等官员的陪同下逃出国境。二十九日,朱由榔一行抵达蛮莫(今缅甸八莫),在这里出现了一点小插曲。
逃亡路上,沐天波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虽然缅方目前还能买自己这个明朝世袭勋臣的账,但毕竟身在国外,局势很难受控,应当做好必要的准备。
于是,沐天波给朱由榔提了一个建议:您老人家继续走,留太子在边境地区,以防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