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钟头后,冯唯世刚走,他又走进了门。
“冯老师跟你谈什么事?”
玉晨双手捧腮坐在桌前,眼睛里亮着两盏灯,光熠熠亮灿灿。
“玉晨,”潘远华触触她的肩,“冯老师究竟跟你谈什么了?”
“哦,没什么。”玉晨解释,“他要我在班上带个头,多关心关心时局,宣传抗日主张。远华,现在华北的局势一天天紧张,我们再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我想以我们初二和初三的同学为主,搞个募捐演唱会,支援前线抗战。你看怎么样?”
“当然好!”潘远华跃跃欲试,“我也参加。”
“行,你就当募捐组组长,请你爷带个头。”
两个少年人兴致勃勃地商议起计划来。
——潘远华不知道,冯老师来找张玉晨,是介绍她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要她在班上尽快建立起团支部。冯老师还专门作了交待:潘远华是资本家的少爷,政治上不可能跟工农子女一条心,不经过考验不能发展他入团。
演唱会很快准备就绪,“*”在更俗剧场演出。
从地方志上我知道那次演出相当成功。学生家长们来了,地方乡绅名流来了,小商小贩们也来了。一千二百个座位的剧场里挤了近两千人。学生们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歌曲,压台的是合唱《松花江上》,张玉晨和通州中学一个名叫田萱的同学领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悲壮的歌声一经学生因多天练唱而有些嘶哑的嗓子唱出来,便增添了一种苍凉感;因了这苍凉歌声也就愈显得悲壮。歌声里,莽莽苍苍的大地颤动了,浓浓淡淡的云烟呜咽了,浩浩瀚瀚的林海呼啸了。两千来颗心随之而颤动而呜咽而呼啸。
“九一八,九一八,
在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了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滚滚狼烟里,歌声完全变成了一种控诉和呐喊。张玉晨哽咽着喉咙把音符一个个地挤出来,泪水也顺脸颊一串串地抛。整个儿剧场完全沉浸在悲怆的旋律中,人们唏嘘不已叹息不已。到后来,台上唱台下应,一剧场的感奋和激昂,宏大的音量差点儿震塌了四堵墙炸飞了屋顶盖。
募捐组的同学趁热打铁端着红漆木匣一排排地转。每募到一笔捐,马上有同学把消息传到台上去,喊声和掌声就响成一片了:
“潘怀宇,捐大洋二十元——”
“许建成,捐大洋七元——”
“王年,捐铜板一百二十文——”
“田声和,捐大洋一元……”
可惜那会儿没有电视转播,蒋总裁汪副总裁们不可能有幸看到这一幕。我也没法想象要是他们看到发生在江北小城的这一幕实况会有点什么样的反应和感慨。
中国历史的一个悲剧是:人们一旦成为统治者马上就转过了身,他们从不愿意也不屑于和被统治者并肩大合唱。
台下的喊声和掌声如波涛荡涤着张玉晨的身心。她被这热烈气氛感动得热血沸腾情难自禁。那会儿给她一支枪派她上前线她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冲锋陷阵血洒疆场。
激动之中,张玉晨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
“张具成,捐大洋三元——”
她抬头望去,却见二哥具成站在过道里遥遥地向她翘起一只大拇指。张玉晨亲情涌动,报以一个心心相印的笑。
这次演唱会一共募捐九百七十多块大洋。这笔钱最终是否送到抗战前线的将士们手里怕是永远没法查证了。
(三)
回顾南通的*抗日运动不能不说到1935年的“一二&;#8226;二六”事件。
1935年,日本侵华派遣军张牙舞爪全中国人民群情激昂蒋介石先生三天两头两天闹头疼,我估计他没少服头痛药。
抄录几件发生在1935年的事:
1935年5月,日本借口中国破坏《塘沽协定》,向中国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对华北的统治权,扬言中国如不接受这一要求,就要采取“自由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