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燕京杂记》上说“招牌有高至三丈者”说的就是这种大型招牌。
由于它又高又大,有利于来往行人从远处看见,所以很容易引起人注意。
当时冲天招牌的广告语可谓丰富多彩。
米粮店的招牌常写“本号自云南省大米行销环球面粉”、“自磨粗细杂粮照行发兑一应俱全”。
中药铺的招牌常写“本堂遵古泡制汤剂饮片诚修应症丸散膏丹?、?自采川广云贵生熟地道药材零整批发”,在门匾两旁分别挂上“瑶池瑞草”、“仙圃灵芝”或“调元气”、“养太和”的横匾。
香蜡铺的招牌是“本号虔造诸品名香柏油神烛桂花猪胰一概俱全?,店门两侧挂有“冲霄汉”、“射斗牛”的横匾。
饭庄则标榜“本堂专应喜庆堂会包办酒席随意便酌应时小卖”,两旁有“旨酒嘉肴”、“飞觞醉月”的横匾。
茶叶铺讲究店内修饰得金碧辉煌,墙壁或厅柱上的题额对仗工整,如写“龙团”、“凤髓”,还有古代品茶名士“卢同”、“陆羽”横匾。
煤铺则在白墙上以“匠字”恒书“自运南山(指房山)高块”之类的招牌,门旁则写“乌金墨玉”、“石火光恒”的匾。
据《北京工商史话》第二辑记载,清代都城北京的许多行业中,有一些商户领有龙贴。
领有龙贴不仅可以垄断一个行业,而且可以传给后代,子孙共享。
因此龙贴也可算是一块重要的招牌。
北京果子市上,有专营花生、栗子、西瓜、桃、杏仁等龙贴的店。
现在也有类似的“龙贴”,一些享有“国优”、“省优”、“部优”荣誉的商品能够给人“买得放心,用得舒心”的感觉,受到人们的青睐。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广告恢复初期,这种广告形式用得非常多。
商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招牌广告,是认识到招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能给商家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好的招牌,也就是现在说的好品牌,是同优质的商品联系在一起的,同顾客的认同度、信任度联系在一起。
因此,一些著名的招牌往往被人模仿或假冒。
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在北京城东安门内有卖灵宝如意丹的人,悬挂有“青囊一卷”的招牌在门前,定价合理适中,治病神效,所以人们都争着来买这种丹药。
但该店在受到大家欢迎的同时,也遭到了同行的争相效仿,出现了与之类似的“清囊一卷”、“诚囊一卷”、“菁囊一卷”、“**一卷”等等招牌。
一条街巷之中,就有数十家门面宽敞明亮的追随店铺。
尽管他们服务周到,而且先给丹药后收钱,但丹药质量低劣,假冒别人招牌也没有太好的盈利。
像是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八“著名食肆”条中也记载:
“京师市肆扁(匾)榜,标识百出。一家擅名,必有数家假借,希影响以窃之。有集成联句者,曰‘立道堂诚意高香’,曰‘修德居细心坚烛’;曰‘冬季讽经’,曰‘秋爽来学’;曰‘堂’,曰‘学’;曰‘四世马公道膏药’,曰‘三代王麻子金针’;曰‘甘露斋祖传狗皮膏’,曰‘香雪堂神效乌须药’”等等。
由此看来,清代北京地区假冒著名招牌的现象非常普遍。
越是老字号,就越容易被别人冒名。
创办于1651年的北京老字号“王麻子刀剪店”,由于所卖刀剪质量好,深受顾客的青睐,其牌子名扬天下,被许多刀剪铺假冒,更可笑的是,冒牌者也会骂别人假冒。
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这家刀剪店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
从此,以“三代王麻子”作为显著商标,并在刀、剪上刻上“王麻子”
三字,成为刀剪业中的名牌货,享有“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的口碑。
以后,模仿的商家越来越多,出现了以“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老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为招牌的刀剪店。
但质量最好的,仍是开在宣外大街菜市口的“三代王麻子”。
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市廛门”中《王麻子》篇生动记载了店家假冒名牌作广告宣传的活动,如“刀店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拭目分明认,头上三横看莫慌。”
另外,他在《镊子张》篇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锤剪刀锥百铼钢,打磨厂内货精良;教人何处分真假,处处招牌镊子张。”
这样冒充名号的假冒招牌还有很多。
例如明朝末年在前门外鲜鱼口街的杨小泉“黑猴帽店”也曾遭受过被冒名顶替掉的事情。
这些都说明招牌背后所隐藏的是一个商号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