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宋朝到底有多弱 > 第74章 不让人省心的弟弟(第2页)

第74章 不让人省心的弟弟(第2页)

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

“不宣制”的意思就是不公开宣布任命,通俗点说就是你这个官是单位里自己封的,组织部是不认的。

“不押班”的意思是这样的,宋朝前期上朝的规矩是宰相领着部分高级别官员到内殿朝见皇帝(这叫做“常起居”),其他级别低的官员也要上班,但是却是在外殿等着(这叫做“常朝”)。

常起居之后,要有1名宰相由内殿回到正殿,带领常朝官向皇帝的御座行礼,常朝才能结束。

这一项赋予宰相的权利就叫做押班,它的实际意义更多的是在礼仪上,标志着宰相身为百官之首的地位。

“不知印”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只有宰相这个正职才有用印的权利,参知政事这个副职是用不了章的。

“不升政事堂”的意思就是说参知政事办公地点不在政事堂,赵匡胤明确了,参知政事办公地点在宣徽使厅,并且上朝时候参知政事站立的位置要在宰相后面。

最后说待遇,这个很简单,参知政事待的遇照宰相比减半。

任命过参知政事后,宋朝朝堂随即又接连发生了两件看似寻常但却暗含诡异的事,因为涉及到的人地位很高,所以众人也对此讳莫如深。

先是五月份,知制诰高锡的弟弟要参加进士考试,按照规定便找到开封府推官石熙载寻求推荐,但是石熙载看不上高锡的这个弟弟,就没有推荐。

于是高、石两人结仇。这件事咋一看根本不算什么,涉及到的两人都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凡是大佬打架一般都不亲自动手,一般在开始时都是让小弟上场的。

好巧不巧,高、石两人的背后都站着大佬,而且是顶级大佬。

先说高锡,他这个知制诰虽然官不大,但却经常和皇帝待在一起,属于皇帝的近臣,因此高锡就利用这个机会在赵匡胤耳边不停地给石熙载垫砖。

时间一长,赵匡胤觉得这个石熙载不是个好东西,要把他撤了。

按理说,堂堂天子,撤换一个开封府的推官,岂不是一道口谕就能办的事。

但是赵匡胤却没有这么做,因为石熙载的主子、开封府尹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宝贝大弟弟赵光义。

所以为了顾全赵光义的面子,赵匡胤专门把他叫来谈话,向其通报石熙载的问题和拟处理结果,算是打招呼,言语也颇为温和:当为汝择人以代熙载。

按理说到了这步就该可以了,皇帝都发话了,正常情况下赵光义应该不会有什么意见。

然而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赵光义在此事上表现在的非常强硬,他直接一句话就把皇帝哥哥顶回去了:熙载居官恪勤,此必高锡谮之也。

不但维护自己的属下、不同意对其的处理,还要直接还击,说皇帝的近臣、知制诰高锡胡说八道。

这就很厉害了,不管高锡说的是真还是假,但只要皇帝采纳了这个说法,那么罢免石熙载就变成了皇帝的意见,此时作为下属的赵光义即便有所不满,也要考虑皇帝的权威。

况且在赵匡胤给足他充分台阶的基础上,他还选择了这样一个强悍的应对,那么他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

史载:上感悟,将罪锡而未有以发。会遣锡使青州,私受节度使郭崇赂遗,所过恣其凶率,又尝致书澧州托刺史求僧紫衣,为人所告,下御史府按得实,责授莱州司马。

敢情是赵老大天天和高锡待在一起,都不知道他是个这么德行。等你赵光义一提醒,才发现被其蒙骗了,之后找了个由头把高锡贬官踢出京了。

所以这次赵家兄弟争执(或者说是斗争)的结果就是,赵二的小弟非但没有被罢免,反而是挑起事端的皇帝的小弟成为了替罪羊被无情地咔嚓了,最终结论就是:

皇帝不过是一时受到小人蒙蔽,好在弟弟及时提醒,才没有犯下错误,兄弟二人经过此事更加兄慈弟恭、并肩携手向前进。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的。

赵匡胤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智慧睿智和识人之明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拔尖,他难道看不清楚自己身边的近臣高锡是个啥德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