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以夷狄伐夷狄,中国之利也。
这是说要搞好敌后统战工作,广结盟友对抗辽国。
五曰下哀痛之诏以感激边民。
这里指的是要收拢恢复边疆民心,坚实群众基础。
内修德政方面,王禹偁也提出了5条意见,并逐步掀起:
一曰并省官吏,惜经费也。
这里直指已经显露端倪的冗官之弊端。
二曰艰难选举,抑儒臣而激武臣也。
这个说的是要提高武将的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度,平衡文臣武将之间的不对等状况。
三曰信用大臣,参决机务。
这是老上常谈的问题了,什么将领不参加军事计划制定、宰相不参赞军机之类的事,皇帝你可千万不能再这么干了。
四曰不贵虚名,戒无益也。
这句话有点打皇帝脸了,意思就是皇帝你踏踏实实的打牢基础、步步为营的推进就好,别总像高粱河之战那样净想着一下子搞出个大新闻,“千古一帝”这几个字是做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更不是梦出来的。
五曰禁止游惰,厚民力也。
这一点也很直冲要害,告诫皇帝要少度僧尼、少崇寺观,劝风俗、务农桑,并建议有关部门开展人口和土地清查,抑制已经展露出苗头的土地兼并和人口隐匿问题,并提出要为军队减负,避免不必要的劳力,使其聚焦于军事训练和战备打仗。
总的来说,张洎、田锡、王禹偁三人的上书代表了此时宋廷官员的整体意见,大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看法非常一致,指向性也很精准。
首当其冲的就是将从中御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在雍熙北伐总结的章节里专门提到了,其次则是分别围绕内政方面的杜绝浪费、充实储备、收拢民心以及军事方面的提高战备、强化侦察和突出统战等工作,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之所以说王禹偁的上书最为深刻和有预见性,因为他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后来都演变成了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
比如关于冗官的问题,冗官就导致戎费,戎费则军用不足导致冗军,冗军、冗官反过来又加深冗费,无法揪住一个环节进行突破的话,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事实上,“三冗”问题之后确实成为了困扰宋朝上百年的难解之题,也是导致大宋成为当今网友口中“挫宋”的关键原因。
再来看所谓的“艰难选举,抑儒臣而激武臣”,对于宋朝重文轻武的问题,王禹偁更是表述的十分直白和共情,他举了一个例子:
自陛下统御,力崇儒术,亲主文闱,志在得人,未尝求备。大则数年便居富贵,小则数月亟预官常。
或一行可观,一言可采,宠锡之数,动逾千万,不独破十家之产,抑亦起三军之心。
皇帝为了选拔文人压制武将,给予的政策力度太过了,只要书读得好中了科举,那就是又当官又发大财,有这种好事谁还会让自家孩子去当兵。
这种过犹不及导致的不平衡,不但会寒了流血流汗的武将士卒的心,长此以往也会导致社会层面对军人的轻视和贬低,那你凭什么指望军队在危难之际来当祖国的长城。
最后就是“不贵虚名,戒无益也”和“禁止游惰,厚民力也”这两条了,简直是奔着赵光义这一脉血液里流淌的尿性去的。
赵光义重的虚名是当千古一帝、证明自己比谁都强,到他儿子宋真宗时候,就是不敢打别人、只能沉浸在自己是天之骄子的美梦里当刺猬。
柴荣以自己的寿命和后代福报为代价,开展毁佛运动充实国家财政,这才刚过去没几十年,赵光义这里就又开始给宗教奢靡花费了,有老子这么打样,到宋真宗时就彻底向宗教敞开了国库。
要不说,王禹偁的折子一递上去之后,不但赵光义深加叹赏,连老把头赵普都因此对其肃然起敬,史书记载“尤器之”。
但是,甭管大家说的多么有道理、多么真知烁见,赵光义这个人的做派就是“你说得对、你说得好,但我就是不听”。
本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