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占据今天的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部分地区。拥有最强的地理优势,也是仅次于南唐的实力第二国家。
北方1个:北汉。(老熟人了,不再展开)
抛开以上这9个国家,后周还有契丹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即便不发生灭国级别的战争,燕云十六州也是一定要收回来,作为防御屏障的。
所以,王朴提出的征伐策略,就是围绕上述目标来展开的。
具体来说:
首先攻击南方。
第一个目标就是南唐。南唐尽管实力最为强大,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好打。
王朴建议:充分利用后周与南唐2000多里的边境,以少数机动部队游走突击,调动南唐重兵布防,消耗其国力。
然后抓住时机,一举拿下南唐所有江北土地。这之后,进而再可利用实力差距,彻底打过长江,灭亡南唐,平定吴越、闽。
江南既然已经平定,则位于长江中游的荆南、楚和位于两广的南汉将会受到极大震撼,进而被征服。
此时就只剩下了最西边的后蜀,可对其传书招降。如果后蜀胆敢依仗地势之力抵抗,那就四面发兵,攻其不能救。
这样一套下来,南方自然可以平定。
其次转向北方。
这时国家可以凭着战争带来的巨大威望,争取燕云十六州的和平解放,实在不行也可武力攻伐。
当关上了契丹肆意进犯中原的大门后,再从容收拾北汉。
原因就是别看这个国家小,但它与后周却是除死方休、无法解开的世仇,必然会坚持抵抗到最后一刻。
对北汉,一定要放弃幻想,坚决诉诸武力。
以上,就是王朴《平边策》的大体内容。
其核心要义,可用八字概括: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因为南方势力分散,平定下来难度较小,所以要先攻击南方再攻击北方。
但是在攻击南方的具体顺序上,王朴并没有死板僵硬的按照“先捡软柿子捏”的顺序展开。
它把目标首要目标放在了实力最为强大的南唐,原因就是先打南唐获利最大。
尽管有所谓长江天险,但南唐国土的接近一半此时都处淮河与长江之间,在这里南唐的水军优势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后周的马步军则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最为关键的是,上述淮南之地,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拿下之后可以极大的增强后周的国力,彻底奠定胜利基础。
所以,尽管南唐实力最为强大,但首先攻打它收益也最大。
《平边策》从南北整体看,是先易后难;但从南方这个局部看,又是先难后易。
这就是王朴高明的地方,灵活机动,从不拘泥于定式,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
也正因为如此,这篇《平边策》让柴荣真正认识到了王朴的可贵和价值。
此刻开始,柴荣不再把王朴当做一个比较得力的亲信官员,而是视作那个眼光和胆略都与自己高度相似、将来可以人生同行的亲密战友。
如同700多年前那个冬日里的南阳草庐,此刻的开封,也将再次上演君臣际会、如鱼得水的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