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抛开李重进之外,其他在柴荣看来有可能篡权的人,都被他排除出核心层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要结合着后来的事实再慢慢分析。
五月底,柴荣回到开封。
数日后,柴荣立德高望重的名将符彦卿之女为皇后,同时立皇子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柴宗训当时仅有7岁。
当年郭威在河北起兵“清君侧”,刘承祐在眼见将要亡国的时候,索性“我不活你也别想好过”,将郭威和柴荣留在开封的亲属尽数杀光。
这一波无差别屠杀,导致郭威和柴荣在世的所有亲儿子全部团灭。
后来郭威登基,3年多的时间里因为年龄大、国事繁忙,一直努力未遂,没有生出儿子来,柴荣因此继位。
相比郭威,柴荣在繁衍后代上要做得好过不少。
他先是娶了一个漂亮的寡妇、军界大佬符彦卿之女,几年后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娶了自己的小姨子、符彦卿的另外一个女儿。
符家两姐妹在9年多的时间里不辱使命,拢共给柴荣生了4个儿子,因此备受宠爱。
后来姐姐先被立为皇后,结果不幸早夭。现在柴荣决定立年纪最大的柴宗训为继承人,因其是前皇后所生,为了确保皇权稳固,柴荣决定立符家的妹妹,也就是柴宗训的亲姨娘为皇后,柴荣死后这位小符后就将是当朝太后。
这样一来,内有姨甥亲情加持,外有太后照看朝纲,年幼的柴宗训应该能平稳度过最初的几年艰难时光。
安排完继承人后,柴荣紧接着考虑最为关键的辅政班子。
此时,张永德已经被罢免殿前都点检一职,并让柴荣踢出了京城,回到他所担任的镇宁节度使治澶渊(今河南濮阳)。
李重进,虽然被保留了侍卫司都指挥使的职务,但柴荣也一并让他离开京城,前往其节度使治所任职。
而诸如符彦卿等老牌的藩镇大佬,柴荣一直都是让他们远离京城留在辖区,从来没把禁军的兵权交给过这些人。
没有了张永德、李重进这两位顶级的军队大佬,京城已经处于文官掌权的情况,这也是柴荣最为希望的一种格局。
柴荣紧接着安排文臣:
原首相并兼管枢密院事的范质职务不变,同平章事王溥加官门下侍郎并兼职参知枢密院事,而枢密使魏仁浦则加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这样一来,以范质、王溥、魏仁浦组成的三人团,同时掌管了东府政事堂和西府枢密院,全盘掌控军国大事。
在他们之后,柴荣还任命了吴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充任枢密使。
吴廷祚作为职业军人,他的作用主要是辅助上面三位文臣领导枢密院。
以上四人虽然位高名重,但都不实际掌兵。真正决定关键走向的一线兵权,也被柴荣进行了精心设计:
侍卫亲军司都虞候韩通被提升为同平章事、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
提升殿前司副都点检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
他们二人留在京中,具体掌控禁军。
赵匡胤、韩通都是柴荣任期内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柴荣看来他们不仅忠心还资历威望较浅。
尽管这二人实际掌兵,但上面还有三个文臣全盘掌控,再加上一个武将出身的吴廷祚辅助,军事方面他们很难忽悠住上层。
况且按照朝廷调兵遣兵的规制,没有枢密院的正式命令,赵匡胤、韩通也没办法指挥麾下部队履行重大军事行动的。再加上外地的藩镇大佬一个个都是功勋卓著、威望甚高。
因此,即便赵匡胤、韩通真的生出了什么野心,他们短时间内也很难有所作为,只能夹紧尾巴、忠实尽职。
从北疆回开封的路上,柴荣苦思冥想,终于设计出了这样一套精巧的权力格局,层层相扣、互有制衡。
这个时候,他就算还在怀疑“点检做天子”的阴谋并非李重进主使而是另有其人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他看来无论这个幕后真凶到底是谁,但他都已经为儿子完全做好了防护措施,无须再担心和烦忧。
只是,事情真的能如柴荣设想的那般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