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确认赵德昭死后,赶忙跑出来做戏:
上闻之,惊悔,往抱其尸,大哭曰:“痴儿,何至此耶!”追封德昭为魏王,谥曰懿。
(听听这个谥号,懿。你才懿,你全家都司马懿。)
此前我们在讲出征北汉的时候,明确知道了赵廷美跟着大军出征了。
现在又知道赵德昭也在军中,那基本可以判定,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这几个潜在的具有皇位继承可能性的人都被赵光义带出来,放在身边牢牢看管住了。
本来想的是这样做万无一失,结果没想到皇帝还能差点死在战场上,这样反而给身处军中的德昭他们送助攻,帮着人家登基。
(果真皇帝发生了不测,出征在外的赵德昭有军左右队支持,位于开封的赵光义儿子是毫无还手之力的)
而且就在赵德昭死之前,赵光义在回到开封后处分了3名将领,这也是仅有的因战败被处分的人,他们分别是:
守中书令、西京留守石守信从征范阳,责授崇信节度使、兼中书令。
彰信节度使刘遇责授宿州观察使;
光州刺史史珪责授武定行军司马,皆坐从征范阳。
石守信、刘遇、史珪三个人在之前的战役记载里,根本就一笔也没有提到,完全不知道他们都具体负责了什么,而赵光义的处分决定里关于原因也是非常的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石守信是“督前军失律”,刘遇、史珪则是“所部兵逗挠失律”。
高粱河一战,大军溃败,绝对不是几名将领的的问题。
先不说他们几人具体有没有带兵,就算是统有部队,怎么就单把他们3个拎出来锤呢?
这就不由得要让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他们的成分问题了。
石守信就不用说了,赵匡胤头号小弟、太祖朝武将之首,位高势大、影响力深。
刘遇,赵匡胤时期担任禁军中级军官,先后在征北汉、灭南唐时立下战功,先后任侍卫司步军都虞侯、领大同节度使,赵匡胤西巡洛阳的时候刘遇率禁军护卫左右。
史珪,他的成分更加清晰了,我们就直接引用《宋史史珪传》里的一句话:
“太祖初临御,欲周知外事,令珪博访。珪廉得数事白于上,验之皆实,由是信之,后乃渐肆威福。”
早在赵匡胤刚登基的时候,史珪就作为皇帝耳目查访外间诸事的,这种信任用脚趾头都想得出来。
而石守信、刘遇更是深受赵匡胤厚恩、委以重用的功勋将领。
征北汉的时候,史珪是和刘遇一起负责攻击太原城北面,之后打幽州,虽然没有明确具体任务,但大概率二人仍在一起吃喝睡。
所以回到赵光义驴车漂移到金台屯的那两天,几十万的宋军退至涿州城,找不到皇帝决定拥立赵德昭继位。
这期间大概率起了主要作用的应该就是石守信、刘遇、史珪三人。
史珪撺掇刘遇,再四处串联,最后由大佬石守信出面会议决定,这才把赵德昭推上了继承人的位置。
但是赵光义又不能明着拿这件事处分石守信等,只好借督军不力的由头发泄自己的不满。
说句题外话,赵匡胤当年杯酒释兵权,对着石守信说担心你们的小弟将来向你们对待我一样硬给披上黄袍,自那开始石守信就十几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当富家翁。
而他这次跟着大军出征重新掌兵,关键时候干的这一票,足以对得起他赵大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