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重温那 令人陶醉的时
① 耐 德 娅 即 耐 德 芝 达 勃留 索娃:诗人之妹, 音乐家,后成为莫斯 英 科音乐学院教授。曾一度信奉亚 杜勃罗留波夫的教义。 译者
第 34 页
光。勃留索夫承认从巴尔蒙特那里获益匪浅,他认为是巴 尔蒙特为他揭示出诗歌的音乐奥秘的。但他们的友谊却过 早地破裂了,也许是由于巴尔蒙特对勃留索夫的嫉妒,也 可能是勃留索夫感觉到了巴尔蒙特作品中有花哨俗气的成 分。在勃留索夫看来,他们在诗歌创作技巧和诗人使命方 向的观点分歧是几近于实质性的,乃至于无需再过多地争 执 了。 与杜勃罗留波夫和巴尔蒙特的友谊表明了,从勃留索 夫的气质来看,他乐于同两类人交往。一类是诗才超凡拔 萃的,另一类是比他有更多异国经历的。从勃留索夫的追 求中,我们可以为他的行为和作品中的许多现象找到答案。 勃留索夫希望自己成为“有才华的诗人”,但诗才在他却并 未与 生俱来,因此,他的性格具有两重性(尼娜 彼得罗 芙斯卡娅可能也同他一样):其阴暗面,被引向生命之神秘 和宇宙之混沌,他企图从中找到和谐(这也是丘特切夫诗 的重要主题);其作为诗人,一方面依仗知识、勤奋和俄国 象征派文学创业者的身份向自己的目标蹒跚而行,另一方 面,又热切地寻求天才型的诗人,以从他们身上找到“天 才诗人”的自我感觉。因此,寻找“天才”或“异才”成 年,在勃留索夫声名尚 为勃留索夫交友的主要动因。 未低落时,他十 分欣赏年轻的伊万
烈
柯内夫斯科依①,他
认为 他才华横 溢,是俄 国文坛的 希望。勃 留索夫与 安德 别雷的交往,最 初也是出于“寻找天才”的动机。他
① 伊 万
):即奥柔斯。俄国哲理诗人和抒 柯内夫斯科依( 岁时游泳溺死。天蝎出 情诗人。是当时颇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年出版了他的遗作《诗与散文》,由勃留索夫作 版社于
序。
英、中译者
第 35 页
称别雷为“俄国最风趣的人”,兼有“令人炫目的才华和 怪僻乖戾的个性”。这些都曾强烈地吸引了勃留索夫。他们 之间的交往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别雷由于某种原因对勃 留索夫失去了原有的尊敬。 然而,勃留索夫与芝娜达 吉 比 乌 斯 及 其 丈 夫 德 米 特里 梅列日科夫斯基①之间的长期交往,却是在另一种 动机的支配下。 年底,勃留索夫在彼得堡初次拜谒 他们时,无疑是被访者享有的声誉吸引了他。不久,莫 斯科的文学活动日趋活跃,这使得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 觉得回访勃留索夫是值得的,也是有利可图的。勃留索 夫在日记中对他们夫妇冷嘲热讽的描述并未能掩饰住他 对这层关系的心满意足,尽管梅列日科夫斯基自负,而 吉比乌斯虚浮、刻薄且穷奢极欲。作为一个有抱负的诗 人和文学流派的创建者,勃留索夫需要得到他们两人的 首肯和褒赞。天蝎出版社成立后(勃留索夫曾是它举足 轻重的人物),勃留索夫和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双方都从 对方身上猎取到很多好处。在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眼里, 勃留索夫有望成为俄国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那样, 年,勃留索夫曾短 时期地 他们夫妇就可以利用他。
① 德
梅列日科夫斯基(
家、哲学家。受到波特莱尔、爱伦
):俄国象征主义诗人、文艺批评 年出版处女诗集 坡影响。
年发表论文《论现代俄国文学衰 《诗》, 推崇法国现代派诗歌, 落的原因及新流派》,反对现实主义文学,提出新艺术的三要素: “神秘主义的内容,象征的手法以及艺术感染力的扩大”,被认为是 俄国象征主义的宣言书。他的代表作是三部曲长篇小说《基督与反 基督》。 专著《列夫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和创作》, 力图从宗教思想的特性认识作家的创作。十月革命后,反对苏维埃 政权,流亡法国,最后死于巴黎。
中译者
第 36 页
杂志的负责人,这份宗教哲学方面的 刊物正是由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主办的。但这次合作并 未持续很久。数年后,在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加入《天 秤》刊物一事上,勃留索夫和这对彼得堡夫妇发生龃龉, 双方态度都很强硬,互不让步。至此,双方的“互利关 系”宣告破产。在他们交往的那些年中,勃留索夫与吉 比乌斯在私人关系上纠缠了很久,有时明争暗斗,有时又 相互恭维利诱,谄媚奉承(勃留索夫与梅列日科夫斯基几 无私交)。当然,他们的来往基本上都是事务性的,因为他 们的世界观相去甚远。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们选 择了相互敌对的立场。这一事实从根本上导致了他们相互 关系的终结,而且,吉比乌斯也因此抑制住了她对勃留索 夫,这位共过事的朋友可能有过的好感。 显然,勃留索夫并非是一个为交朋结友而交朋结友的 人。他与人私下交往时,显得坦诚、友善且应酬得当。但 在公众场合下,他却往往表现得孤僻而冷漠。他时而像暴 君般威严而冷酷,时而又像魔术师表露魔包里的奥秘那样, 把他的智慧精华欣然奉出。在年轻诗人们眼里,这位同行 前辈严厉得乃至于苛刻。霍达谢维奇,勃留索夫弟弟的同 学和好友,对勃留索夫从崇拜渐而转向失望,后来,每每 提及勃留索夫时,都用的是极为反感的语调。据说,这是 年曾粗暴无礼地对待霍达谢维奇的结果, 勃留索夫在
①《新路》,彼得堡,
担任过《新路》
年复刊 后改名为《 生 活问 年。 ,记者,评论 帕尔茨奥夫( 家,属于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宗教哲学社团成员)主编,系宗教哲学
题》,月刊。最初由彼得
社团机关刊物,吉比乌斯和梅列日科夫斯基为其主要撰稿者。 英译者
第 37 页
但也有人认为,即便无有此事,霍达谢维奇也同样会对勃 留索夫产生反感。霍达谢维奇认为,勃留索夫为了诗可以 背叛一切。吉比乌斯笔下的勃留索夫所钟爱和追求的仅仅 是成名成家,而在霍达谢维奇看来,勃留索夫一心一意爱 着的乃是艺术。总之,勃留索夫所爱的在实质上可合而为 一,那就是空中楼阁。
勃留索夫在俄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地位不可 避免地导致了文学界对他生活经历的探讨远胜于对他作品 的研究,因为,他的独特性不仅在于他的文学信仰是典型 的象征派式的,即相信文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而且还在于 他精心保存了大量的生平资料。勃留索夫认为,诗人尤其 应该在表现时代精神时体现出自身的重要性。他至少早就 敏锐地感觉到了自己思想中的时代气息,并且,在他自己 的诗《世纪末》中,他也看到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已渗透进 字里行间,成为诗歌的组成部分。当勃留索夫还只是个少 年时,他就致力于自传的准备工作。他此举不免引人发笑, 但他的自负却又令人难以忍受,两者交织在一起,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些富有青春朝气的笔记,每本都 冠之以《我的生活,自传素材》的标题,这些笔记也确实 为后来整理出版有关他的许多重要文献提供了材料。勃留 索夫日记乃其中的一种。要理解勃留索夫的作品,就必须 求助于他的传记材料,而这也许正是勃留索夫精心保存生 平资料的意图所在。 勃留索夫的日记在他去世后才出版,但他生前已经发
第 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