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楚国公有意无意的炫耀之下,李格非“三试定佳婿”的故事便传了出来。
秦刚输掉的那场金石题,大家都不怎么关心,但是第一道诗词题中,秦刚的那首回文诗词《虞美人》却是一下子声名鹊起。
众人在议论这首正词倒诗的精妙之时,也有人不忘引出秦刚在参加科举那年与京城士子赛诗时的故事而评议说:
“这的确就是秦待制的风格,当年在作那首咏鸡诗时,前两句刚出来,谁又能听得出他的才华?这首回文诗词也是如此,正读这首词,不过也就是一般的出彩,但是谁想到,他还做到,把这首词倒过来,便是又成一篇同样优秀的七律呢?这便是秦徐之的奇才所在!”
当然也有人却是更加推崇比试记忆力的第三题。
首先是那两首长诗作品的优秀,如果不加说明,就说这两首诗是李格非自己作的,大家也是相信的。
但是真正的作者,居然是他那个初涉世事的女儿李清照,这样的一个小女子,居然能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见解,实在是令世人刮目。
再加上秦刚能够对这两首长诗过耳不忘、听读了一遍之后,竟然能够做到无一字错漏地复诵下,这个故事便是更加地引人。
以至于这段时间,许多私塾先生,就拿了这两首诗回去考察自己学生的记忆能力。据说在整个京城,也没出现过第二个在听得一两遍后就能一字不错地背诵出来的例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诗中自有颜如玉!”私塾先生摇头晃脑了一番,“谁言背诵诗词没有作用?看看人家秦待制,背得一字不落,便就求得美好的姻缘在手中!”
当天晚上,抓住这条新闻线索的李纲,便赶来秦刚这里,非得抄录了这《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原文回去。
因为他既看到这两首诗所体现出来的李清照的才华与政治观点,而且就其诗中所表达的内容,更是契合着《东京时报》专注于针对眼下时局的点评及议论特色。同时,这次还加上了市井百姓对于“比试择婿”的热度,绝对是报纸最吸引人的最佳题材。
而李清照的文才格局更是借着各家报纸,在京城里有了一次极好的传播。
端王赵佶,便就是从报纸上闻听了这个消息。
之后,他却是意外地惆怅了半夜。
第二日,赵佶便遣了高俅来麦秸巷,向秦刚送去了一幅自己创作的《腊梅山禽图》以贺之。
秦刚打开此画,只见一株腊梅斜出,一对山雀一正一背,相互依偎倚在枝上;画作下方便是此公最富特色的瘦金体题款、还有五言绝句跋诗一首: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秦刚看了后,不由地哑然失笑,又甚为庆幸。
自潘楼街的那次初识起,他就意识到了赵佶对于李清照的欣赏之意。不过好在他自己的进展甚快,宋时的宗室也没有太多肆意妄为的能力,这才没有给赵佶以更多的机会。
而从这幅画上的跋诗来看,既可以理解为赵佶以此寓意,祝福秦刚与李清照“千秋指白头”,同时也是暗自表达,若你秦刚不珍惜,他赵佶也是当初“已有丹青约”的其中一人啊。
秦刚立即备了重礼回谢端王,只是在此之前留下了高俅,好生叙了些旧。
高俅见秦刚如今官居六品,但依旧待其如故交,又说起自己所知秦刚对苏门众人的照顾,竟是不住地流泪而感动。
毕竟,高俅对于苏轼的情感十分浓重,只是身在端王府,什么忙也帮不上,则更是感慨于秦刚所为的难得。
李格非“三试择佳婿”的故事甚至还传进了皇宫里。
就连赵煦在几天后的一次小朝会结束时,还专门向在场的刑恕求证了几句。
自然,刑中丞的脸色是极其不好看的。
尤其是章惇还在旁边乐呵呵地宣称:幸亏得是自己在此之前提醒了秦刚,否则也就错过了一段如此好姻缘的结果。
直气得刑恕当场就向皇上告退,转而甩着袖子,不顾其他的宰辅们愤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