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超级穷人txt > 第443部分(第2页)

第443部分(第2页)

当时已经是腊月,一年70艘的名额肯定早已满额,而且康熙虽然准许了金州港可以直接进行对日贸易,但日本幕府的规定发船地点中并没有金州。这就使得金州前往日本方面的贸易船似乎只能选择走私一条路。可是六十年前日本幕府就发布了禁令:;禁止一切日本人、日本船私自出海。而且自从大清开海禁之后,日本方面查走私查的严厉了许多。所以想要长期的靠走私来进行贸易显然太过冒险了。

而胤禟也知道如果金州港开了海贸之后,却没有取得什么成果,说不定康熙很快就会取消金州港的直接海贸权。

所以想来想去,最后他把眼光瞄住了对马岛上的宗义真。

日本自16世纪后期就产出大量贵金属,这个国家将白银出口至当时的大明主要用于购买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织品。自17世纪30年代日本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之后,日本开放的港口只剩下一个——长崎,而允许通商的只有两国:大清和荷兰。尽管清初海禁,但是一直仍有官商前往长崎进行贸易以换取银铜。但事实上在当时日本有另一条出口白银的贸易路线一直持续在开放着。这条贸易路线就是以日本西北的对马岛为,经朝鲜抵达大清的京师顺天府。

17世纪30年代,日本锁国政策一出台就使得所有从事海外贸易的日本人遭到了沉重打击,但是这却使得对马岛上的宗氏的作用变得异常重要起来。幕府当时颁发锁国令其实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驱逐天主教势力;第二则是明确日本脱离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圈的决心。在明朝时期,日本名义上一直是明的属国。大清建立之后,日本虽然允许清朝商人在长崎进行私营贸易,但是却拒绝与清朝官方建立任何外交关系。但自1609年已酉条约签订之后,日本和朝鲜却一直保持着平等的外交关系。

或者这么说,日本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清朝商品但又不希望和清朝保持太过密切的关系,以避免涉入大清(中国)秩序圈。所以朝鲜实际上就成了中日贸易的一个中转商。而朝鲜乐得其成。也正因为如此,朝鲜是所有大清的属国中最热衷于进贡的国家,它不但每年必贡,风雨无阻,而且一年两贡。每次朝贡之时,朝贡团实际上就是一个携带大量私货的庞大的贸易团。而清朝方面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知晓。只不过此时的康熙更多的考虑的是政治上的稳定,而且皇太极时期清朝掠夺朝鲜太狠了,朝鲜太过贫困也不利于清朝北疆的稳定,因此基本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朝鲜大发其财的同时,这条贸易路线的存在也为对马藩的宗氏一族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正因为如此,此时在对马藩当政的第三代藩主宗义真统治的三十五年被历史上称为对马藩历史上的黄金期…

当然,这些咨询有些胤禟清楚,有些却并不太清楚。不过,有一点他还是知道的,如果能够搭上对马岛这条线,那以后就可以躺着数钱了。

但是有些情况因为胤禟的周围没有人去过对马,虽然也找到了几个朝鲜人进行了解,但也都对对马岛和朝鲜之间的贸易情况语焉不详。而此时又时间紧迫,因此胤禟直接就派人前往对马岛去宗义真谈判。因为事关秘密,胤禟挑过来选过去,最后派出了他身边最信任的两个人,准确地说是两个太监李福和小安子。

而对马岛和朝鲜方面贸易的实际过程是对马岛上的商人虽然不象在长崎的日本商人那样不能离开日本,但他们也只可以搭乘由宗氏管理的船只前往朝鲜半岛南端的釜山倭馆进行交易。但对马的所有贸易船舶都必须由宗氏发放通行证,由于受1609年已酉条约的限制,每年对马岛只能派遣20艘商船到朝鲜。只不过如今在朝鲜官方的默许下,对马藩实际上每年准许赴朝商船数量都是数倍于此。而且还常常派遣一些无证的小船美其名曰执行“特殊任务”或者“送信至倭馆”等等借口,频繁往返与釜山和对马之间。

如果事先胤禟知道了对马岛和朝鲜的贸易实情,说不定会直接打退堂鼓。因为事情很明显,虽然对马宗氏和朝鲜双方都很看重他们之间的贸易,但是对马岛却不允许朝鲜商人前往对马岛,贸易只能在釜山完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想象的贸易就根本无法进行。除非朝鲜一方同意他前往釜山。但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朝鲜人也不傻,这么大一块肉怎么可能分给他一部份?而且一个不好,说不定朝鲜人会把这事直接捅到康熙那里。依康熙的脾气,就算不责骂他,也肯定会禁止他前往釜山。理由不用想也在知道:堂堂皇子怎么能够去和属国抢利?而且康熙现在对他经商的事情暂时还是保持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但不用想也知道心理肯定是持反对意见的。只不过,大概现在对胤禟有些内疚,所以放任不理。但如果真的朝鲜方面上告,那多半他连做生意的权利也会被禁止。

但这世上的事情总是那么巧。或者说无知有的时候真的也是一种幸福。

太监李福和小安子两人是开天辟地头一次离开大清的疆土。这两位无知者无畏的太监头顶着天朝上国的光环,趾高气昂的就杀到了对马。如果他们早些时候或者晚些时候来,那么他们多半铩羽而回了。

因为虽然宗义真心理未尝不想多开一条贸易之路,虽然他也知道直接和清人交易比和朝鲜人交易要划算许多,但是幕府的禁令他不敢违背。这些年来,那些走私商人到对马来联系的数目也不少,宗义真倒也并不全部拒绝和他们交易。可问题是胤禟想要的是长期稳定的贸易,而不是一次、两次的走私,这是他不敢答应的。虽然说如今幕府对于地方各藩的控制力有所减弱,虽然对马藩和其他地方藩相比一直有些游离于整个日本之外,但是对马藩的实力实在太小,弄些小动作,幕府可能就当看不见不在乎,可倘若公然挑战幕府的禁令,那决不会有好果子吃。

不过不知道是胤禟的运气好,还是李福和小安子的运气好。他们来到对马的时候,正好五岛藩的五代藩主盛畅在对马岛做客。

五岛藩是一个位于长崎县西端的五岛列岛的一个小藩。五岛藩原来石高1万5千石,在日本全国都算的上是屈指可数的小藩。又因为三十年前,四代家主盛胜把富江领地3千石的知行赐予了一直辅佐自己的叔父盛清。五岛藩实际上变成了领1万2千石的福江藩和3千石的富江藩。五岛本藩也就是福江藩就更小更穷了。捕鲸基本上就是全藩的主要经济支柱。也因此幕府的禁海令对五岛藩来说是个例外,因为如果不让当地人下海,那么他们就根本无法生存。可是捕鲸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既危险又不稳定。这不,盛畅这次就是来向财大气粗的宗义真藩主借贷来的。日子艰难啊。

李福和小安子的来意一说,宗义真还没有表态,盛畅的眼睛亮了。之前,他就一直想加入走私贸易。可是零敲碎打的无法彻底解决藩内的困境,而如果大规模走私而又能不被幕府发现基本不现实。倒不是说走私过程中不能躲过幕府的耳目。他主要担心的是清国的商人不可靠,人多嘴杂的,事情迟早会泄露出去。

可是这一次不一样。这次的清人是从清朝的辽东金州来的。那里的商船从来就没有来过日本贸易。秘密能够掩盖的几率就大大升高了。其二,他一眼就发现了来人的特殊。两个太监。在清朝什么人才会用太监?什么人才敢用太监?只能是宗室。再一联想对方来自辽东,那身份大致已经能猜到几成。凭借对方的身份,钱财多半是不会缺的,也就是说单单凭对方一家的贸易量可能就不小。如果只和对方一家做,如果对方的口能严实一些,那么这个秘密未必真的就掩盖不住。

盛畅把话一说,宗义真也有些心动。

双方具体一谈,李福和小安子的口气大得很。又提出他们交易的货物将以白糖为主。这下,盛畅和宗义真更高兴了。因为大清的商船主要出口日本的大多是生丝和丝织品。而日本国内对于白糖的需求量一直不小,白糖的进口基本都来自荷兰。荷兰人的糖价格贵,而且日本对于荷兰的贸易削减的更厉害。现在得知能从大清进口大量的白糖,价格也比荷兰人要便宜不少,自然非常高兴。当李福和小安子又提出他们在日本换取的物品不一定非要是银、铜,粮食和各种海鲜干货都可以。这话一说,盛畅和宗义真立刻就心动了。

因为长期开采银铜,日本国内银铜的储量已经不多了。如今日本甚至已经禁止再向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