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平觉得殿试文章最最重要的便是不能顺着皇帝心意写,原因很简单,皇帝是找你解决问题的,不是让你给他拍马屁的。
朝中百官那么多人,可不缺阿谀奉承之人。
读书人信奉的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帮着皇帝整治和自己一样的牛马多少不合适。
但华夏是真的卷,李承平是真的不想给皇帝想办法,可架不住有人贱啊!
你不干不说,有的是人干人说。
皇帝想要整百官,加强皇权,李承平明明知道自己写了能拿高分,他总不能憋着不写吧!
所谓利益共同体从一开始就不存在。
李承平听了很多年的文官集团,但临到他体验见识过后,觉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百官只在乎自己所关切的,别人似乎关他们什么事。
永兴帝问吏治,明朝张居正的考成法相较于现在的发展阶段很是先进。
李承平有意将这些加一些到对策之中,不过肯定不是照搬照抄,那样就太先进了。
事情考虑的太过全面反而不好,容易惹人质疑,不好把事情做绝。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有的考生已经写完了整整一张纸,而李承平仍然保持着沉默。
然而,他的脸上并没有露出丝毫的紧张或焦虑之色。
考场中的气氛愈发肃穆庄重,监考的官员们个个神色严肃,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
这些官员大多身居高位,他们的存在让整个考场弥漫着一股威严的气息。
许多考生在下笔时都显得有些战战兢兢,生怕写错一个字或答错一题。
太阳逐渐升高,阳光透过窗户洒进考场,照在了李承平的身上。
他的字迹工整,每一笔都显得格外有力。
随着笔尖的移动,李承平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的文字如流水般流畅自然。
他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感悟逐一展现在纸上,展现出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
“臣李承平对:察之不详而用太骤之过,天下之才,生之为难,成之为尤难……”
他沿用了《资治通鉴》中的观点:“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德全尽者为圣人,才德俱无者为愚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
李承平接下来又写,应量才德而授职,庸劣者黜退,无需杀戮;小人为祸,奸邪者除恶务尽;纯德君子多加历练。
李承平建议以经义治事的法子,“经义斋者,各治一经”,务“明体”之学。
后面就是一通巴拉巴拉,反正就是引经据典,向前辈讨法子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
低情商的说法就是,写的多,就是为了水。
高情商回答则是,方便陛下更直观的看待古今问题解决方案对比,让自己的论述更有据。
其实,李承平这么一通写下来已经有些直言不讳了,让身后观看之人有些怔然。
若李承平将视线移到正前方的汪阁老身上就能知道,有个不得了的人物正站在他身后,瞧他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