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内心冲突的状态下,农夫和他朋友两人进入了朋友家,他小心翼翼地开始说:“他是我的朋友。”但是他意识到没有人在注意自己,每个人都以敬畏的眼光看着他衣着华美的朋友。
突然间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升起:“那是我的衣服!”但是他再度提醒自己不要谈关于衣服的事,他已经下定决心,“不论贫富,每个人都有某种衣服,不是这种就是那种,那是不重要的。”他又对自己解释,但是那些衣服就像钟摆一样,在他的面前来来回回地摆动着。
于是他重新再介绍:“他是我的朋友,一个孩提时代的朋友,是一位很棒的绅士。至于那些衣服,那是他的,不是我的。”
那些人都感到惊讶,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介绍:“那些衣服是他的,不是我的。”
等到他们离去之后。他再度向朋友致十二万分的歉意,他承认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言,现在他对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感到很混乱,他说:“衣服以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抓着我,老天爷啊,我到底怎么了?”
朋友十分气愤地说不愿意再跟他继续走了,农夫抓住他的手说:“请你不要这样,我会感到终生遗憾的,我发誓不再提有关衣服的事,我发誓,不再提起有关衣服的事。”
接下来他们进入了第三个朋友的家,农夫很严格地克制住他自己,不提有关衣服的事。为此他全身冒汗,简直是精疲力竭,他的朋友也很担心。
农夫被焦虑弄僵了,他很慢而且很小心地说出每一句话来介绍:“来见见我的朋友吧。他是一个老朋友,是一个很好的朋友。”
他犹豫了片刻,感受到内在的一股压力,他知道他敌不过这一股冲动,就大声地脱口说出:“那些衣服?对不起,我不说!
因为我已经发誓不再提起那些衣服了!”
如果把上述心理问题比喻成打过来的力量,把我们的抗拒比喻成还击回去的力量:那么当心理疾病以10个单位的力量打过来的时候,如果我们也以10个单位的力量迎过去,双方就会进入一种持续抗衡对峙的状态;如果我们的力量小于10,但还是有一定的抗拒,那么起初我们会被打倒。如果心理疾病的力量不至于让我们死去,那么经过一段病痛后,其力量逐渐削弱,一直削弱到与我们所持有的抗拒力量相等为止,从而又进入持续存在状态;如果我们的力量大于10,那么心理问题会被我们打倒,症状会暂时消失。是的,只是暂时的。因为心理问题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它必须得到释放。如果我们的力量超过了心理问题,那么它会暂时隐藏起来,蓄势待发。到下次发作时,心理问题的力度也许会超过10,甚至达到100。只要我们与心理问题冲撞,那么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不断地强化病症,持续喂养它、壮大它;只有当我们以0的力量,即坦然面对它、接受它并积极地想办法改善它时,它才可能完全消失,因为它被完全释放了。
这种以0的力量来接纳心理问题的做法看起来似乎非常荒唐,但实际上这种“无为”的状态拥有非常大的力量。因为这种状态是我们完全放松的状态,我们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方可激发自己内在的无限潜能。
多情的我们,编造呻吟的故事
朋友隔壁的公司有个帅哥,进进出出经常见面,但两个人从来没有说过话。
尽管没说过话,但朋友心里觉得他已经认识她了:他知道他和她是同一楼层的,他知道她是隔壁公司的,他甚至有可能知道她的名字。
朋友的想象越来越生动,以至于感觉到他好像在关注她,他好像不时地创造机会要认识她,“不然,怎么会老是在走廊上碰到他呢!”朋友心里嘀咕着。
然而,一件偶然的事情彻底打破了她的幻想:他和她一起坐电梯,电梯里大概有六七个人。她就站在他的前面,她开始有点紧张,心跳加速,“他就站在我的后面看着我呢……”,正当她思绪流淌的时候,他和她所在的楼层到了,他从后面对她说:“劳驾,让一下。”她震惊了,原来他根本就不知道她和他是同一楼层的,他更不知道她是隔壁公司的……朋友失望极了,同时忽然明白了过去一段时间里自己是如何多情地编造故事并投入地扮演角色。
朋友苦笑,说道:“我发现自己太自作多情了。”
听到朋友的故事,我也想起了自己很多的经历。我何尝不是如她一样呢,甚至比她还自作多情。
我曾经总是担心被别人看到或被别人议论,因此给自己制造出众多烦恼及障碍:我穿这衣服会不会太难看?我这么说人家会不会笑话我?
……
现在想想,真的太自作多情,太自以为是了。当然我这些想法是因为自卑,而现在回头梳理发现,自卑其实也是自恋,是自作多情。
自作多情主要指太在乎别人,自恋地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焦点。而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每个人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才是中心。
我们不太可能成为别人世界里的焦点和中心,尽管有时看似这样的事情在发生。真相是:那些关注我们的人之所以关注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他们从我们的“事件”中想吸取些谈资,打发些时间,填充他们自己的空洞而已,他们很快就会忘记我们。
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中心,就如我们自作多情地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样,他人也正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关注别人是需要成本的,尤其是长期的关注,而很多时候,关注别人的背后存在着自我的意图,自我也许从关注对象的过程和行为中得到了安慰、鼓励甚至是满足,总之从深层来讲,关注的终点会落到自己的身上。我们都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着自己。
多情是一种极度盲目和自以为是的作为,它常常带来痛苦。当我们太在乎别人、太爱自作多情的时候,要么让我们表现出太高估自己,要么就是太贬低自己,从而滋生众多烦恼。
自作多情就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多余的“故事情节”或是“心理情结”。其实我们想象的那些外在和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和评判多数是不存在的。
极度多情者又被称为“自恋狂”,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自恋狂者极度多情地信任自己的力量,总是以为自己会影响到别人,总是以为别人都在向他看齐,这种情结的根源多数在童年时期形成,多数因为没有充分地经历童年,过早成熟,于是对事情过于认真,过度在乎别人,实际上是心理上过度渴望别人的关注。
“多情”是自我的一种特质,适度的多情犹如轻风拂过湖面,引起心绪的荡荡波澜,或是快乐或是烦恼,可以为我们生活增添色彩和另一种味道。
自我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即自作多情),自我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我们也不必一味指责自我,一味认定它是多情和自恋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以积极意念来引导自我的想象,同样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力,正如它能够创造痛苦一样,它也可以创造幸福快乐,并与本我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