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战胜困难,通过生活实践,尽量从正面教育启发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并从生活的一点一滴来培养孩子的坚强毅力,逐步养成良好的性格。
(4)培养宽容待人的态度
父母以身作则和积极引导,可使孩子养成文明礼貌、宽容待人的习惯。
家长还要特别注意要尊重孩子。有尊重才有教育,尊重不仅对孩子现阶段成长很有帮助,而且对他们未来发展更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那么通过言传身教,孩子也会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小朋友,将来就会尊重身边的朋友,与周围的人和睦共处。
父母与孩子之间,既是长幼关系,也是平等关系。因此,对孩子的合理要求,父母应当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实事求是地向孩子说清楚。千万不能以长压幼,以长欺幼。对孩子的同学也要热情,不能冷淡。如果父母对孩子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或者错怪了孩子,要主动承认错误,当时发现,要当时承认;当时未能发现,过后明白了,也要承认。不要以为事情已经过去了,孩子已经忘了,明知错了也不承认,这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只有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将来才会尊重父母。
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
4.做称职的父母
家庭是孩子生命教育的重要课堂。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父母的生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生活方式,而科学的教育方式正是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每位家长都应该学习家教知识,增强自己培养孩子的能力,确保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都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孩子永远是错的。其实,作为成人的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这样的观念,到底有多少科学性?而孩子所犯的错,难道就没有我们家长的责任吗?
面对日益成长的孩子,很多父母都很困惑,到底怎样做才能算得上是称职的家长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换立场
调整自己的角色,把子女当作好朋友去了解、尊重与鼓励。孩子有行为偏差时,如果站在他的立场去理解,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及处理方式。转换立场的出发点是对子女的了解、关心与爱护,但切忌做过了头,变成溺爱。
(2)选择宽容
带给孩子以亲切、温暖的感觉,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成长。要避免亲子间出现沟通障碍,父母应善意地回应孩子;宽容孩子所犯的错误;善于把负面状况转向正面。这样的教育态度才不会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才不会增加孩子的压力。
(3)营造情境
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子女受到熏陶。家庭的风格、特色是一种情境。如果父母能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行为,就会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庭生活习惯也可以形成一种情境。父母应和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修正观念
孩子绝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也不应该对孩子的事大包大揽,以免扭曲了孩子的本性。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弥补自己人生中的缺憾,这往往招致亲子关系的紧张。用引导代替控制,用商量代替命令,用选择代替指定,是现代父母教育子女所必备的观念。把标准放低一点,无损于孩子的未来。
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5.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书,历史上有“亚圣”之称。而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亚圣”,能取得在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仅次于孔子的地位,多得益于他的母亲。
孟子早年丧父,他的母亲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地抚育儿子,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母亲对孟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几十年如一日,常抓不懈,毫不放松。她既成就了孟子,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
孟子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早期教育密切相关。
孟子的母亲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孟家原先住在马鞍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里,屋后的小山包上有很多坟茔,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会经常看到丧葬的情形。
一天,孟母看到孟子和三五个小朋友在模仿大人们的礼仪,表演丧葬的过程。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想,孟子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可是总不能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只有改变居住环境了。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搬到了十里外一个名叫庙户营的小村庄。这里是一个小型的交易集市。每隔几天,附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家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场面非常喧嚣热闹。
这场面对换了环境的孟子来说更有吸引力,耳濡目染之下,孟子和其他小伙伴们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还是放心不下孟子,思前想后,她决定再搬一次家。
孟母不想让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愿意让儿子沾染上锱铢必较、唯利是图的市侩之气。她一定要为儿子选择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她第三次又把家迁到了离邹城学宫不远的地方。虽然房子破旧一些,但是孟母还是带着儿子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了。
由于从小接触的是学者,耳濡目染,孟子长大后,就学习了礼、乐、射、御、书等,为其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所处的环境有着特殊的作用。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便会形成不同的积习。孟母“三迁”,为的就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孟母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伟大之处又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和“三从之道”,更重要的是她能在儿子的各个成长阶段,都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在道德和意志、品行方面,孩子是极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的,坏的影响毁掉一个孩子,比好的影响成就一个孩子要容易得多。同样,文明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粗俗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孩子天生爱模仿,即使是开始他反对的事,但接触多了以后,也会渐渐麻木,并染上恶习。那么父母应该注意哪些影响呢?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模仿的场所。如果家长要求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首先家长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家长答应孩子做某一件事情,但又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只是随便应付一下孩子。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将来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更别说要求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了。作为家长,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针对他的个性采取相应的手段,营造轻松、活泼、愉快、有趣的家庭环境。
(2)让孩子远离残酷的环境
人类在道德上最大的美德,就是对生命的同情。孩子的天性,本来是喜爱动物的,但如果他经常看到屠杀动物的过程,就会渐渐变得麻木。如果周围有人把这当作是合理的事和勇敢的行为,则会让孩子去仿效。尽管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屠宰动物以获取食物,但如果让孩子经常看到这个过程,对他一定会有不良的影响,因为,这时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和分析。
如果孩子的同情心因受环境的影响而泯灭,那么作为一个人来说这无疑是最悲哀的事。因此,我们要让孩子远离这些残忍的场面,对孩子同情心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3)让孩子远离不好的环境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社会上有些现象已经存在很久,但绝不是说,孩子也应该习以为常。比如,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家庭成员的一些不道德行为等等。明智的父母都应该让孩子远离这些不利因素。
(4)让孩子与那些染上恶习的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