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需要一个依靠 > 第6章 假面人 心胸狭窄爱记仇(第1页)

第6章 假面人 心胸狭窄爱记仇(第1页)

V生活中常会遇到心胸狭窄的人,这种人心眼儿小,嫉妒心强,一点儿小事就记在心里,无论什么事都算来盘去,反复计算自己的利益得失,善使诡计而不外露,不经意的一点儿冒犯他会想方设法报复你。

心胸狭窄,忌贤妒能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不好呢?”亚里士多德答道:“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他本身所受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就。”

和珅,清朝乾隆帝第一宠臣,臭名昭著的大贪官,终其一生,他为追求金钱、权力而费尽心机,专权二十余年,贪尽天下财富。

和珅少年时就进宫当差了,他只在官学中念过几天书,除了“四书”读得比较熟以外,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和珅虽然善于巴结逢迎,并凭借这一特长讨取了乾隆帝的欢心和宠信,得以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但是,和珅肚子里除了几根花花肠子,没有多少真“货”,这毕竟是他的弱点,和珅最怕和别人比才学,最恨别人比他强,他就像一个嫉贤妒能的“武大郎”,容不得高过他的人。

仁宗嘉庆帝的师傅朱硅,是一位学识渊博、正直能干的大臣。嘉庆当时还是一位很不起眼的皇子,他对他的老师极为敬重,师生二人时常往来和诗,感情颇为融洽。

有一次,嘉庆帝给朱硅写了一首祝诗,诗中称颂了老师的人品才学,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之情。和珅一向嫉妒朱硅,对朱硅的一举一动都比较留心,总是存心找他的毛病,以便有机会进行陷害。后来,朱硅离开京城,出任两广总督。他到任后,兢兢业业,秉公办事,执政清廉,卓有成效,赢得了较好的声誉。乾隆帝考察了朱硅的政迹,打算把他召回京中,授予他大学士之职。和珅听说乾隆帝的这个意思,心里又气又妒,他早已觊觎大学士的职位,岂能甘心这个大权落在别人手中,再说,他又很忌妒朱硅的才能。

和珅表面上不露声色,暗中却变着法儿说朱硅的坏话,他把当年嘉庆帝给朱硅写贺诗的旧事又翻了出来,添油加醋地渲染一番,说朱硅和皇子的关系不正常,教唆皇子写诗恭维他。和珅还列举了一大串历史事例,别有用心地说凡是有“市恩”行动的人,都有野心,恐怕大清将来要重蹈覆辙。

他这一席诬告的谎话使乾隆帝对朱硅心生厌恶,乾隆帝最憎恨怀有野心的人,他当即就要下旨逮捕朱硅,严加治罪。幸亏有大臣董浩从中劝谏,澄清当时写贺诗的事实真相,朱硅才免于下狱受刑,但从此朱硅的政治生涯也就被断送了。不久以后,朱硅被降调为安徽巡抚,并命其以后不得内召,永为外任。朱硅不仅没当成大学土,还被狠狠地踢了一脚,踹下深沟,而大学土之职在不久以后则加在了和珅头上。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又颁旨刻《石经》于辟邪,命和珅为正总裁。当时的总裁共有八人,算起来,数和珅的学识最浅。他只不过在年轻时读过“四书”,这些年只顾玩弄权术,肚里的几滴墨水差不多都干涸了。但他是正总裁,因此别人必须听他的。尚书彭元瑞文字功底较深,担任校勘工作,曾受命于乾隆帝编写《石经考文提要》,写好后呈送乾隆帝过目。乾隆帝看过,颇为满意,特别下诏褒奖了彭元瑞。这下引起了和珅的强烈嫉恨,他到处散布彭元瑞的坏话,说他才疏学浅,功底不够厚,所写的《石经考文提要》错误百出;又说“非天子不考文”,彭元瑞身为臣子,没有资格写这个《提要》。和珅制造了这些舆论,又把这些流言作为朝臣的议论奏明给乾隆帝,乾隆帝很不以为然,替彭元瑞辩解说:“此《提要》是朕授意他撰写的,不算不合制度,不要听信流言。”和帅见皇上这样维护彭元瑞,陷害不成,只好作罢。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和珅怎么也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暗中又找人撰写《考文提要举正》,针对彭元瑞的《石经考文提要》进行攻击。《举正》书成后,他就冒充自己的作品,呈送给乾隆帝,请求乾隆帝下令销毁彭元瑞的《提要》。乾隆帝这次仍没有听从和珅的挑唆。和珅更加气急败坏,他干脆偷偷派人把彭元瑞撰写的、镌刻在石碑上的字全部磨掉。

对于别人不利的言论,我们宁可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所谓“舌头底下压死人”,因此为人做事不可张扬,需踏踏实实,谦和平淡,尽量免招他人嫉妒。同时,我们要在生活上约束自己,不要放纵不羁,免得谣言变成真。一旦别人利用这些私事打击你,你只有后悔不已。为了自己的前途,从品德上修炼自己是很有必要的。

别人的肩膀成为自己的垫脚石

有这样一种小人,他们厚颜无耻,有阴险狡诈,城府很深,常常在无形中陷害于人。他们常常抢走别人的功劳占为己有,踩着别人的肩膀不顾一切的往上爬。这个做人的成绩使他获得了足够的资本,他在事业上蒸蒸日上,而你却稳步不前,奈何不了他,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都城开封府审理了一件相州民事案子,案件涉及判官陈安民。这位陈安民官职不大,却也有些来历,他的姐姐是潞国公文彦博的妻子,外甥文及甫又是当朝宰相贾充的女婿。既有如此的裙带关系,自然不可不用。事不宜迟,陈安民赶快令文及甫去找贾充之子贾安持通融。

不料,此事又惊动了一个人--御史知杂事蔡确。蔡确是福建泉州晋后弹劾其主,再取而代之,今日相州一案又岂肯坐失良机。然而,按当时的制度,开封府主管京城民政、狱讼,刑部或御史台无权过问。他苦思冥想,寝食不安,终于想出一条妙计。第二天,他上奏宋神宗说:“陛下,相州一案,事关朝廷重臣,只恐非开封府可以了结,依臣之见,应移御史台审理。”宋神宗依奏,命中丞邓润甫和御史上官均审理。事后,蔡确又私下里求参知政事王硅,奏请宋神宗派他到御史台参审。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蔡确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精神抖擞地来到御史台。他任意审问犯人、编派案情,使得邓润甫、上官均无法插手,他还并派人监视二人的一举一动,以便决定下一步棋如何落子。果然,邓润甫、上官均二人心怀不满,密奏皇帝控告蔡确独断专行、惨掠囚犯。蔡确得知,立即草拟奏章,弹劾二人包庇罪犯、排挤忠良,又指天发誓请求皇上派谏官及内侍到御史台来审查。蔡确知道皇上处理此案要经过一定程序,于是,他抢在前面,打了一个“时间差”--派人假称特使来问众犯人可有冤情,凡是说有冤的,当即一顿暴揍,及至皇帝老子派人来问时,谁还敢喊一个冤字?宋神宗闻此,对蔡确的忠贞深信不疑,认为邓润甫、上官均妒贤害能,实在可恨,免去原职,另行发落。又任命蔡确为御史中丞,兼领司寺等职。

宋神宗元丰年间,大学士虞蕃向御史台起诉当时的学官,蔡确奉命审理此案。蔡确一般是不会放弃任何可以诬陷他人而使自己得以平步青云的机会的,于是又借机弹劾许多朝臣命官,以翰林学士许将为首的许多人都被牵连入狱。蔡确令狱卒将这些人关在一个大牢里,发一个大盆,每当开饭时,狱卒把饭菜统统倒进去,用棍子乱搅一气,然后分盛给每个人。众人吃饱了又不能出去放风,按捺不住就在牢房内便溺,一时牢房之内臭气熏天,而蔡确并不急着提审他们。这些人平日也是些有头脸的人,衣食用度倒也讲究得体,而今在牢狱之中被蔡确待如猪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只好眼巴巴地望着大牢上的铁锁,想不出蔡确安的是什么心,似乎每一秒钟都很漫长。这样苦熬了一段时间,蔡确才慢吞吞地来提审。这些人实在害怕再回到那地狱般的牢房,对蔡确所问之事无不一一招认。蔡确又借机诬陷参知政事元绛图谋不轨,皇帝以为证据确凿,免去元绛参知政事的职务,贬为毫州知州,让蔡确取代其职。

就这样,蔡确踩着别人的肩旁一步步往上爬,权势如日中大。

伪装和气,口蜜腹剑

有些人是最善于伪装的,他们能够在自己最讨厌的人面前留露出最甜蜜的微笑,就在我们迷惑在他的微笑时,他会对自己毫不留情的暗下黑手。这种人极具欺骗性,善于察言观色,揣测别人的意图,投其所好行事,很容易得到别人的欢心。可一旦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后,他就会欺上瞒下,为所欲为,为自己谋取私利,对他人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不能被他的花言巧语所利用,擦亮自己的眼睛,远离这种小人。

李林甫本是李唐王朝宗室的后裔,他依靠奸佞谄媚、投机钻营之术,从位卑职低的小官一直升到了宰相的宝座。在他从政为官的四十年里,仅连任宰辅就长达十九年,深受唐玄宗的宠信,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

唐玄宗晚年,有两位宰相共辅国政,一个是拘谨正直的李适之,一个就是阴险奸诈的李林甫。李适之一向反对李林甫,于是李林甫一直计算着陷害李适之。但在表面上两人还很要好,看不出有什么冲突和矛盾。有一天,两人谈话,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出产金矿,谁都知道,如果开下来采掘,实为国家增加无穷的财富,咱们何不奏闻圣上?”李适之是老实人,亦认为有理可行,便上折奏知唐玄宗。唐玄宗召见李林甫问:“适之所奏华山有金矿可采,你知道吗?”李林甫饰词相答:“小臣近来常为陛下的疾病担忧,深知华山金矿的那一方位,实为陛下本命,地下隐伏着三老三气,如果采掘,不利于陛下龙体,臣正以此为忧,故不敢将此事奏闻。”唐玄宗听了这话,认为李林甫才是最体贴的忠义之臣,从此对李适之逐渐疏远,终于免除官职,由李林甫一人当政。

李林甫独揽大权后,左右着朝政,对当时的国家政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林甫生性阴险狡诈,喜怒无常。表面上对人热情似火,令人观之可亲,但脚下却会使绊子,为人城府极深。朝廷公卿大臣如果不是由他门下晋升的,必会被诬陷定罪迁徙;凡是依附于他的,即使胸无点墨也会被他引见重用。当时唐玄宗年纪大了,听政决断就有些懈怠了,厌倦各种约束和处理繁芜政事。李林甫每有奏请,必然给皇帝周围的人送东西,探知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曲意奉承,稳固自己的宠信,,众宦官、宫女都能得到李林甫的厚待,所以唐玄宗的一举一动他都知道。就这样,唐玄宗愈加对他信任不疑。

当时,唐玄宗颁诏让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到朝中受选,李林甫害怕士人面见皇上时说出对他不利的言谈,当即向唐玄宗建议说:“皇上日理万机,政务繁忙,而且士人一向恃才傲物,不知禁忌规矩,徒以狂言扰乱圣德,不如把这小事交给下面的人去办好了。”唐玄宗乐得落个逍遥自在,就放手让李林甫去办。李林甫遂让亲信统一监督试问,结果没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李林甫因此上书向唐玄宗庆贺,说皇恩浩荡,天下士人皆已归心为朝廷效力,认为朝野没有遗留任何人才。一席奉承话,说的唐玄宗龙颜大悦,更加觉得李林甫办事得力了。

李林甫在宰相位长达十九年之久,他凭借着唐玄宗对他的宠信,大权独揽,欺上蒙下,纳谏官们都被他所贿赂,没有人敢讲真话。一些正直大臣上书言事,痛斥李林甫的奸佞谄媚,如张九龄、赵奉璋等人,最后都被李林甫借故罢免官职或处死了。从此,唐玄宗的言路被彻底禁绝,李林有权倾朝野。

有一位名重一时的绛郡太守严挺之,唐玄宗十分看重,要加以大用。李林甫看在眼里,怕此人重用后会影响自己的权位,就想办法把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找来,拍着肩头说,他和令兄如何相好相交,并且当面许诺一定要保奏严损之做个员外郎,以示关切和对好友严挺之的敬意。然后再透露说:“皇上对令兄非常看重,我们必须想个办法把令兄调回京,方能及时水到渠成。”严损之已被迷魂汤灌得晕晕乎乎的,便问有什么办法。李林甫故作深思,为难地想了半天,说:“不如这样,你写封信给令兄,叫他写一封呈文来,说患有风湿病,希望能到长安来就医,到时我自会代他想办法。”严挺之接到弟弟家书后,便如所嘱,写了一封“乞调回京就医”的呈文。李林甫拿到这份奏折,即跑去参见唐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又患风湿,行坐甚为不便,不如给他一个闲官调到气候好的地方去调养,也正好显现了皇上对下臣的体贴。”唐玄宗闻李林甫所奏,毫不犹豫地就批准了,把严挺之调到“闻道花似锦”的洛阳去做了个领干薪的闲官,连太守也做不成了。先天(712年)、开元(713-749年)期间,边疆节度使都由文人担任,他们历经艰辛的磨炼,会被天子重用,自节度使入朝为宰相。李林甫为长久树立自己的权势,就想改变这种做法,他利用少数民族的人没有人将为相的资格之事,游说唐玄宗任用他们担当节度使,他说:“以皇上的雄才大略,而夷狄未被消灭的原因,就是由于文臣为将,害怕矢石弹雨,不能身先士卒的缘故。现在不如任用蕃将带兵,他们天生雄健,在马上长大,善于冲锋陷阵。他们受到重用,一定会感恩戴德,誓死报效朝廷,如此,夷狄就不足为虑了。”唐玄宗深感有理,因此就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人担任大将。李林甫认为这些人对他构不成什么威胁,唐玄宗也安心于李林甫的计策,并不怀疑他的险恶居心,以致安禄山得以控制边疆军事大权,任职十四年没有改迁,最终拥兵自重,起兵反叛朝廷,荡涤天下,李唐王室遂趋于衰败。

幕后操作,阴谋高手

小人的发家绝不是单独靠个人的“奋斗拼搏”,虽然他们的“忍功”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时机并不是随时都会降临,而像侯景这样靠着梁武帝一个荒唐的梦就发家的还并不多见。

侯景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少年时深受边镇剽悍好武风习影响,行为不拘,善骑射,骁勇好斗,有膂力,深为乡里所惮。高欢当了魏孝武帝之后,侯景见高欢势盛,遂率所领之众依附高欢,并渐渐在高欢的重用下跃马横枪,驰骋疆场,成为东魏重要将领。

不过,他轻视高欢之子高澄,对东魏将领司马子如口出狂言:“王(高欢)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因被高澄视为肘腋之患,也引起了高欢的怀疑不久高欢疾笃。高澄先发制人,书召侯景入京。侯景于是公开据兵反叛。由于仓促难敌,侯景向西魏和梁同时求援。梁朝众臣都怀疑其真心,皆请拒之。但梁武帝因为不久前曾夜梦中原牧守以地降梁,权臣朱异为了邀功,解释此梦为祥兆。恰好赶上侯景来降,萧衍不禁喜出望外,以为梦想成真,竟利令智昏,引狼入室,想凭借着侯景扩土北进,所以招降他并封为河南王、大将军、大行台,派兵运粮应接侯景。

不过此时侯景已经亡师失地,身价大减。这时梁朝开始与东魏协商议和事宜,想把侯景作为战俘来互换。侯景害怕双方联合,屡次向梁武帝上谏,不被采纳;又要求与南朝高门王、谢结婚,被梁主拒绝。侯景恨怨,反心更炽。为摸清萧衍真实态度,他诈作东魏书信,说用萧渊明交换侯景。萧衍中计,回信说“贞阳旦至,侯景夕反”,弃卖侯景。侯景于是破釜沉舟,招兵买马,侍机反梁。并暗结早就觊觎皇位的梁临贺王萧正德,密约事成后拥正德为帝。准备就绪后,侯景以诛长期沆瀣一气、奸佞骄贪、蔽主弄权而为时人所疾的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太子右卫率陆验等“三蠹”为名,在寿阳起兵反梁。

萧衍万万想不到前太子临贺王萧正德会勾结侯景,里应外合,竟委任正德负责建康防务。梁军布防混乱,疏于戒备,给侯景造成了可乘之机。萧正德派船数十艘,假借运获粮草,自横江偷渡侯景及所部兵八千,马数百匹到采石。侯景轻越天险,直取建康,很轻松地就将梁武帝所在的台州团团围住。不过,侯景也因粮饷不支与城内守军相持不下,于是与梁武帝歃血为盟停战。萧衍中汁,割江右四州之地给侯景,遣渚路援军返师,守卫也尽收兵甲。侯景及时补充军粮,缮修器械,休整军队。十多天后,毁盟重新开战,台城陷落。萧衍沦为阶下囚,一个多月后饿死。侯景虚立梁简文帝。梁名存实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