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大清帝国国旗 > 第三章 在痛苦中挣扎(第3页)

第三章 在痛苦中挣扎(第3页)

虎门销烟以后,林则徐下令恢复了中英贸易,但坚决禁止鸦片输入。他对外国商人实行了“奉法者来之,违法者去之”的方针,任何国家的商船,只要不夹带鸦片,都允许进口。

3-6林则徐

而义律则利用各种机会扩大事态。他下令英国商船一律不准进口,并要求英国政府派兵,准备武力解决。1839年7月,在九龙的尖沙咀发生了英国水手行凶伤人事件,村民林维喜被打重伤致死。林则徐要求英方交出凶手,义律无理拒绝,并于9月率英舰闯进九龙借机挑起战事,炮击九龙山口,中国方面予以还击,打退英舰进攻,此为九龙之战。10月,义律又率英舰闯入珠江口,在穿鼻洋阻拦英国商船,并与中国水师接战,这就是穿鼻之战。此后,英军在10天之内6次进犯中国军队的驻地,均被击退。

1839年12月,道光帝在接到穿鼻之战的奏报后,命令停止中英贸易,1840年1月,林则徐奉旨宣布断绝中英贸易。

而英国资产阶级挑起侵略战争蓄谋已久,禁烟问题成了他们发动战争的导火线。早在1832年,英国船只“阿美士德”号就来到中国测量沿海港湾的船道,调查沿海港口的情况,并绘制成图。同时,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进行刺探。1835年,该船船长胡夏米向英国政府提出了武装侵略中国的建议,并提供了具体的作战方案。

于是虎门销烟事件一传到英国,英国内阁便于1839年10月1日召开会议,作出了“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去”的决定。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曾在好望角舰队担任总司令的海军上将乔治·懿律和商务监督查理·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义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四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决议案。六月,一支由48艘舰船、540门大炮和四千名士兵组成的远征舰队,从印度侵入中国广东海面。一场由英国资产阶级挑起的,“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对华战争”正式爆发。

1840年6月,英军首先进犯广州,遭到清军的抵抗后,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的军队击退。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击沙角、大角炮台。中国军队仓促抵抗,伤亡惨重,炮台失陷。英军进逼虎门。琦善妥协求和,英国单方面宣布《穿鼻草约》。

琦善的卖国行径激起清朝廷上下不满,道光皇帝认为有损天朝尊严,决定对英宣战。英军先发制人,再次进攻虎门。关天培亲自率军坚守炮台,以身殉国。1841年5月,英军进攻广州,广州城外的泥城、四方炮台相继失守。奕山等人丧魂落魄,举白旗投降。5月27日,中英双方签订《广州和约》。8月26日,英军攻陷厦门。10月1日,英军再陷定海。10日,镇海陷落。13日,宁波陷落。道光皇帝为挽回败局,决定第二次出兵,奕经率军到达前线后,贸然出兵,全军溃败。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吴淞口陷落;7月,镇江陷落。8月,英舰到达南京下关江面。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3-7《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1844年7月、10月,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效仿英国,先后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除割地、赔款之外,与英国同样的特权。从1845年起,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要割地,还有大量的赔款。为了支付这些巨额的赔款,清朝统治阶级只好把债务转嫁到农民身上,拼命地搜刮民财。广大农民本来已经不堪忍受地主阶级的压榨,加上突如其来的沉重债务,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生活不下去,只好奋起反抗,终于又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这就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出身农家,在科举考试落榜之后,接触到了西方的传教书籍,逐渐离开传统的儒家信仰,接受了基督教的一些思想,劝人信拜上帝。他与冯云山深入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教,在贫苦人民中获得了大批信徒。洪秀全创作了一系列宗教作品,揭露现实的黑暗,宣传平等的理想,提出“斩邪留正”的口号,号召农民起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信奉的群众越来越多,和地主阶级的团练武装发生激烈冲突。拜上帝会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形成了以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为首的领导核心。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起义于清朝统治相对薄弱的广西金田,建号太平天国。后与清军在紫荆山区鏖战九个月,北上攻克永安州,出广西,入湖南,队伍日益扩大;又获得大批船只,建立水师,提高了行军速度,进入湖北,攻克武昌,顺长江东下,破九江、安庆。1853年攻克南京,定都于此,改名为天京。

3-8洪秀全像

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建立各级政权,颁布规章制度,制定军法,申明纪律。《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土地私有制,将土地平均分配给群众耕种,建立农村公社式的社会基层组织,以达到农民理想中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使清王朝陷入极度的惊慌恐惧之中,清将向荣、琦善分别组成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在天京附近驻扎和窥伺。但腐败的八旗、绿营、募勇都不足以构成对太平天国的重大威胁,太平军在天京站稳脚跟后,继续发动攻势,分兵北伐和西征。

北伐军由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经江苏、安徽、河南、山西至直隶,屡败清军,前锋进至天津附近。但人数太少,远距离无后方作战,得不到增援,加以气候寒冷,衣食供应困难;而清廷调集大批军队聚集在北京附近,以众击寡,以逸待劳,北伐军不得已从天津南撤。天京方面虽然派出援军,但仓促招募,未经训练,在山东溃散。北伐军粮尽援绝,南撤到直隶的连镇和山东高唐州,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太平天国进行北伐的同时,分兵西征,溯长江而上,占领安庆,围攻南昌,进入武汉,但在咸丰四年(1854年)进军湖南时,遭到曾国藩湘军的顽强抵抗。

曾国藩在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时,以礼部侍郎丁忧家居,旋奉旨组织团练,他纠集当地地主阶级的力量,在军事上别树一帜,创立湘军,多用湖南人,并以纲常名教笼络人心,对抗太平天国的宗教异端。将领大多是受程朱理学教育的儒生,士兵招募青壮年农民。将领自择营官、哨官,自募士兵,在军营中建立个人的隶属关系,形成了以族戚、同乡、同学为纽带的战斗力很强的地方军队。

湘军还很重视水师,自造战船,购置洋炮,训练水手。此后,左宗棠统率的老湘军、李鸿章统率的淮军,其建军宗旨、编组原则基本上都和湘军一样。湘淮军是镇压太平天国、支持晚清政权的主要武装力量。

1854年,湘军与太平军战于湖南,太平军失利,节节败退。湘军夺取武汉,沿江东下。两军大战于江西湖口。石达开指挥作战,击败湘军,将其水师切断成两截。曾国藩困守南昌,太平军第三次占领武汉。接着,石达开经营江西,攻克了许多城邑,招收了大批天地会起义群众,实力大增。1856年,太平军又击破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正处于顺境,内部矛盾却在激化。东王杨秀清大权在握,他虽然很有才能,建立了卓著的功绩,但骄奢日甚,凌虐同僚部属,甚至假借天父下凡之名,要责罚洪秀全,并要逼洪封自己为万岁。北王韦昌辉表面顺从而积怨于心,他利用洪杨之间的矛盾,突然举兵杀死杨秀清,并株连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将士,引起群众的愤怒。洪秀全顺从群众的要求,杀了韦昌辉。此后,石达开又遭洪秀全的猜忌,带兵出走,转战西南,太平天国内讧后,精锐尽丧,致使有利的军事形势发生逆转。重要城市武汉、九江、庐州、镇江相继失守。但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族人民纷起抗清。天地会、捻军、白莲教、云南和陕甘的回民,与太平军或联合作战,或遥相呼应,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使清军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清王朝内部也矛盾重重,满族亲贵不信任曾国藩等汉族地方武装,不肯委以重任,给以实权。当时又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和外国侵略者处在敌对状态。由于这些原因,加之太平军后期将领士兵的勇敢作战,太平天国虽经内讧的创伤,尚能支撑危局,和清军长期相持。当时,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具有指挥才能,作战身先士卒,能够辨认形势,团结盟军,故屡立战功,肩负起挽救危局的重任。1858年,陈、李与捻军联合作战,攻破重建的江北大营,又在安徽三河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第二年,大破号称有十万大军的江南大营,解除了对天京的包围。接着,乘胜东进,席卷苏常,攻克杭州,在江浙开辟了新的局面。

3-9洪秀全故居

太平天国军事形势虽一度好转,但政治日益腐败,纪律废弛,多次发生叛乱,将领各自为政,苦乐不均,败不相救。洪秀全深居宫内,不理朝政,刑赏不公,封爵冗滥,天京逐渐失去了权威。陈玉成、李秀成也受到猜忌。

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写了《资政新篇》,企图有所建树,但他的某些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主张不被农民所理解。当太平军逼近上海时,和外国侵略者发生了冲突。先有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帮助清军。以后李鸿章在曾国藩的荐举下,率淮军至上海作战,并聘用英国军官戈登组织常胜军;左宗棠率老湘军在浙江作战,也聘用法国军官组织常捷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外国侵略者就插手中国的国内战争,枪口转向太平军。太平天国不仅要抗击以湘淮军为主力的清朝军队,还要抵御外国侵略军,局势更加困难。

1861年,天京上游重镇安庆经激烈争夺后失守,清军从四面八方逼向天京。陈玉成又在皖北被俘遇害,太平军的西战场瓦解。

李秀成既要抵抗李鸿章、左宗棠的猛烈进攻,保卫苏州、杭州;又要和曾国藩作战,以解天京的围困,左支右绌,败局已定。他提出撤离天京、“让城别走”的建议,未被洪秀全采纳。形势日益对太平天国不利。

1864年4月,洪秀全逝世。6月,清军攻破天京,李秀成在突围时被俘遇害。幼天王洪天贵也在江西被俘杀。太平军余部在李世贤、汪海洋的率领下转战江西、福建、广东,被清军击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失败,清政府也已一蹶不振。

辛酉政变

辛酉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第一次夺取政权。慈禧太后是满洲人,叶赫那拉氏的苗裔。父亲是惠征,官居安徽宁池广道,死在任上,丢下她与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一个弟弟,生活十分清苦。

叶赫那拉氏18岁的时候被选入皇宫,因为是叶赫族,始终不能接近皇帝。叶赫族是清军入关前,在东北灭掉的最后一个部落。其部落首领布扬古临死时曾愤恨地说:“就是仅剩一女子,也要颠覆满洲。”故清朝祖训,不准选叶赫氏女子入宫。

但叶赫那拉氏长得确实迷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通晓各地音律,特别是江南民曲。有一天,叶赫那拉氏看到咸丰皇帝在圆明园的花丛竹林中散步,便故意躲在树林深处,娇声娇气地唱起歌来,歌声把咸丰帝吸引住了,他循着歌声的方向慢慢地走到了叶赫那拉氏身边,发现她长得很标致,便封为兰贵人。那拉氏为人机灵,很会猜测皇帝的心思,甜言蜜语,得到了咸丰帝的宠爱,又被封为懿嫔,过了几天,叶赫那拉氏就生了皇子载淳。

咸丰帝虽然嫔妃很多,却没有一个生儿子的,这回得了儿子,非常高兴,马上把叶赫那拉氏封为懿妃,过了些日子又封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因为咸丰帝经常生病,不能料理国事,有时就让叶赫那拉氏代笔批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